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四十讲产后病产后发热 [复制链接]

1#

学习老中医偏方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

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如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常有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属正常生理现象。“产后发热”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均有论述,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指出本病可由外感、瘀血、血虚、伤食、蒸乳等所致,颇合临床实际。《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对本病的治则,提出“不可妄投发散”、“不可过于滋腻”,实为经验之谈。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产时感染邪毒,正邪交争;产后阴血骤虚,阳易浮散;元气亏虚,易感外邪;或瘀血内阻,壅遏气机而致。临床常见者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

1.感染邪毒由于分娩时的产伤和出血元气受损;或护理不慎,邪毒乘虚侵人胞中,漫延全身,正邪交争,致令发热。

2.血瘀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失调,故令发热。

3.外感产后失血伤气,百脉空虚,理不密,卫外之阳不固,以致风、寒、暑、热之邪,乘虚袭人,营卫不和,因而发热。

4、血虚由于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阴血暴虚,阳无所附,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

感染邪毒发热,因热毒炽盛,直犯胞中,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致热人营血,热陷心包,或虚脱等危候。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热见于产褥期,尤以新产后为多见,常伴有恶露异常,或小腹疼痛等。但产褥期发热,尚可由产后伤食、蒸乳或内外各科疾病所致,如痢疾、疟疾、肠痈等。临症时务需详参四诊,结合必要的检查,予以鉴别。

产后发热,病因不同,症状各异。若发热恶寒,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有臭气,则为感染邪毒。若高热神昏,惊厥,属产后发热危重症。寒热时作,恶露量少,小腹拒按,为血瘀发热。恶寒发热,肢体疼痛,咳嗽流涕,为外感发热。炎热季节,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为中暑发热。产后失血过多,微热自汗,为血虚发热。

产后发热的治疗,应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产后诚多虚证,不宜过于发表攻里,但又不可不问证情片面强调补虚,而忽视外感和里实之证,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1.感染邪毒

[主要证候]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有臭气,烦躁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感染邪毒,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急剧,故高热寒战。邪毒人胞,与瘀血相结,以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有臭气。热盛于内,灼伤津液,故烦躁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均为邪毒感染内热之征。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益母草。

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方中连翘、葛根、柴胡、甘草清热解毒升散退热;生地、赤芍、当归凉血和血: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枳壳散结行滞;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加银花、益母草,以增强其解毒祛瘀之功。

若小腹痛剧,恶露不畅,有臭气高热便秘者,此为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治宜清热泻下逐瘀,方用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加败酱草、红藤。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方中大黄、芒硝泻瘀热结聚,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丹皮清热凉血;桃仁活血散瘀滞;冬瓜仁清湿热,排脓散结消痈。加红藤、败酱草,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

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已人营分而累及血分。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加紫地丁、红蚤休。

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心丹参黄连犀角

方中玄参、生地、麦冬甘寒清热养阴;黄连、竹叶心、连翘、银花清心解毒;犀角咸寒清解营分之热毒;丹参活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加紫地丁、红蚤休,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

若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或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为热人心包之象。治宜清心热,养阴液及芳香开窍。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送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或紫雪丹(《和剂局方》)。

本型发热,势急症重,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救治。同时注意加强护理,如取半坐卧位,以利恶露排出,注意营养,多饮水;高热者或以物理降温;保持外阴清洁,以及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等。

2.血瘀

[主要证候]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干不欲饮。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由于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以致瘀血内阻,营卫失调,故寒热时作。气机不畅,故恶露紫黯有块,少腹疼痛拒按。瘀血内阻,津液不得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舌紫黯,脉弦涩,亦为血瘀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生化汤(方见堕胎、小产、滑胎)加丹参、丹皮、益母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瘀去则热自除。

3.外感

[主要证候]产后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或咳嗽流涕。舌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产后气血虚弱,卫外之阳不固,风寒乘虚侵袭,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外邪人侵,首及太阳之表,太阳经脉络于头目项背,故头痛,肢体疼痛。腠理为寒邪所闭,则无汗,风寒之邪侵肺,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舌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袭表之征。

[治法]养血风。

[方药]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加苏叶。荆芥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地黄

方中四物汤养血,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加苏叶以疏风散寒。方为养血祛风解表之剂。若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微汗出或无汗,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之邪,乘虚侵袭肺卫,卫气被遢,开阖失司所致。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连翅竹叶荆芥蕙牛蒡子薄荷桔梗淡豆豉甘草芦根

方中银花连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荆芥穗、薄荷、淡豆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牛蒡子、洁梗、甘草合用,能解毒利咽散结,宣肺祛痰;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共济酸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

若证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作呕,舌苔白润,脉弦者,为外邪客于少阳之半表半里,治宜和解表里,用小柴胡汤(《伤寒论))。款整部

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半夏大枣

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除热清里,使半里之邪得以内撤;半夏降逆和中:人参、甘草补正和中以祛邪;生姜、大枣配甘草调和营卫。共奏和解少阳,补中扶正之功。

若产时正值炎热酷暑季节,证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为感染暑热,气津两伤。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有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洋参益气生津荷梗、石斛、麦冬清热养阴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解毒除烦,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全方俱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作用。期事会

4.血虚

[主要证候]产后失血过多,身有微热,自汗,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腹痛绵绵,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脉虚微数。

[证候分析]产后失血伤津,阴不敛阳,虚阳外浮,故身有微热自汗。血虚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胞脉失养,则腹痛绵绵。血虚不能濡养四肢,则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脉虚数,为血虚之征。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方见经行头痛)去川芎,加黄芪补气。

如午后热甚,两颧红赤,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面干,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加减一阴煎(方见闭经)加青蒿、鳖甲。

方中生地、白芍、麦冬滋阴养液;知母、地骨皮清火退热;熟地滋肾补血;甘草益气和中。加青蒿、鳖甲增其益阴退热之功。

此外,尚有伤食发热,由于产后饮食太过证见发热,不思饮食,吞酸嗳腐、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濡滑。治宜健脾和胃,消导化滞。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

连翘山楂(炒)神曲(炒)莱菔子制半夏陈皮茯苓麦芽(炒)方中山楂、神曲、麦芽称"焦三仙”,善清一切饮食积滞;半夏、陈皮、茯苓消痰行滞,和胃健脾;食积易于化热,故以连翘清热散结。本方消导和胃,药性平和,故以保和名之。

注:本文摘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供中医专业用),主编:罗元恺,副主编:曾敬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习老中医偏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