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慧,有一味中药既能药用,又能观赏。其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其根已有千年的入药历史,具有养血调经的功效,你能猜出是什么吗?
你已经给出这么多信息,当然能猜出来了。是白芍,对吧!
不完全正确,你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还应该包括赤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之“白芍与赤芍”
《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五十二病方》中首载,芍药用治于“乌喙中毒”与“疽病”。先秦时期,芍药已是较为常见的花卉。魏晋以前,赤芍和白芍都称为芍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一记载为后世芍药在临床上应用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经常使用芍药配伍组方,全书使用频率高达56次,但对芍药的赤白之分并无界定。
《本草经集注》被认为是最早提及芍药有赤白之分的,其中载:“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这对后世医家应用芍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明清以后,历代医家逐渐将赤白二芍的功效区分开。白芍味酸平而入肝脾,为补血敛阴、平肝柔肝、止痛之品;赤芍味苦微寒入肝,为清热凉血、化瘀止痛之品。
今之“白芍与赤芍”
来源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形状
白芍:没有外皮,类白色至淡棕红色,质坚实,近角质样;
赤芍:有外皮,切面类白色至棕褐色,质地松泡,显柴性。
白芍
赤芍
图片均来源: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
功效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加工方法
白芍:要求在夏、秋二季釆挖后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赤芍:在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即可,不需要煮后去外皮。
产地
白芍:主产于安徽、四川、浙江等地;
赤芍:主产于内蒙、辽宁、河北等地。
知识扩展:
白芍因为没有规定明确的加工方法,所以根据加工时去皮和水煮的顺序可分为:杭白芍和亳白芍。
杭白芍:先去皮后水煮,外皮偏深红的;
亳白芍:先水煮后去皮,外皮偏淡红色。
左右图分别为:杭白芍和亳白芍
药小智提示:
1.白芍和赤芍名字虽相似但功效不同,不能随意混用,如果发现处方中书写芍药,请确认其是白芍还是赤芍,或是其他药物。
2.使用注意:白芍性寒,低血压、虚寒性腹痛、泄泻者忌食。
参考文献
[1]刘晓龙,刘大培,尚志钧.白芍、赤芍的本草考证[J].中国药学杂志,(10):-.[2]刘萍.芍药、白芍、赤芍的历代本草考证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33(12):-.[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