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蔡康永退出明星群聊,宁静取关杨超越生性凉 [复制链接]

1#
郭永来:止咳方

配方

荆芥5-10克,前胡10-15克,桔梗5-10克,甜杏仁5-10克,甘草5-10克,杷叶5-10克,白前5-10克,紫菀10-15克,陈皮5-10克,天竺黄10-0克,贝母5-15克,芦根10-0克,全瓜蒌10-0克。

方证体悟

此方乃郭永来老中医一生得意之方,大有刘草窗一生由痛泻要方而名之比。自从得到郭医之方,验之临床,确无虚言,真有相见恨晚之憾!屡用屡验,疗效百分之百,稍为作一加减即可。

说明一点,对于早期外惑风寒咳嗽,内兼痰饮者小青龙汤还是首选,这一点请医者注意。

治疗夜尿的三个方子

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肾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常,表现为多尿甚至尿失禁。夜间阴盛阳衰,气虚、阳虚的症状加重,故而夜尿多,尤其常见于肾脏等脏腑功能减退的中老年人。

引起夜尿增多的原因很多,晚餐喝水、喝粥、饮浓茶、咖啡等,或睡前大量饮水均可致夜尿增多。夜尿多的老人要警惕潜藏的某些疾病。

由于精神紧张、失眠导致夜尿频率增加,形成习惯性夜尿。

肾脏疾病患者尿量增多,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尤以夜尿量多最为突出。夜尿增多常为肾功能减退的最早期症状。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导致尿频、夜尿次数增多;老年妇女子宫脱垂、膀胱颈周围组织松弛、膀胱膨出,也可引起夜尿频多。

其次,某些慢性泌尿系统感染也会导致此类症状。其他如糖尿病、尿崩症、心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夜尿增多。

夜尿多中医大体分为3类:

肾气不固型

患者夜尿多、尿频、小便清长,甚至遗尿、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耳聋等。可服用六子补肾汤:取韭菜子、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15克,加适量清水煎煮后取汁温服,每日饮1剂,分次饮用,具有补肾固摄的功效。

肾阳虚型

此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夜尿多、尿频、小便清长,伴畏寒肢凉、腰膝冷痛、头晕目眩、性欲减退、阳痿早泄、下肢水肿等。可服用胡桃益智山药汤:取胡桃肉、淮山药各15克,益智仁1克。将以上3种药一起入锅,加适量清水煎煮后取汁温服,每日饮1剂,分次饮用,具有补肾固阳的功效。

心肾不交型

患者表现为夜尿频、心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可食用巴戟苁蓉鸡肠汤:巴戟天、肉苁蓉各1克,新鲜鸡肠1具,精盐、姜等调味品适量。将鸡肠剪开后洗净、切段,与巴戟天、肉苁蓉一起入锅,加适量清水及调味品,用急火炖煮,煮沸后再用小火炖煮60分钟左右即成,每周吃1次。此方具有温肾固阳的功效,尤其适合伴有阳痿、早泄等症状的夜尿多患者。

夜尿多的老年人平时宜多吃些补益脾肾、养心宁神的食物,如核桃、韭菜、黑芝麻、淮山药及糯米等。日常可用枸杞子、覆盆子、桑葚子、金樱子各9克,泡水代茶饮。或用芡实50克,黑芝麻15克,炒薏米50克,去皮桂圆或桂圆肉10~0个,煮粥食。

另外,穴位按摩、艾灸等外治法也对夜尿多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睡前用手掌摩擦涌泉穴(脚底中线前1/3与后/3交界凹陷处)和足三里(外膝眼下约四横指处);或艾灸关元(脐下四横指处)、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一般每穴灸5~7分钟。

老年皮肤瘙痒秘方:祛风止痒汤

笔者自年始运用自拟祛风止痒汤治疗老人皮肤瘙痒症6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0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临床表现:皮肤干燥,周身瘙痒无皮损,呈阵发性,昼轻夜重,冬春季易发。血常规正常,并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尿毒症等病。

0

治疗方法

祛风止痒汤药物组成:

生地黄、何首乌、浮萍各5g,当归、苦参、银花、白鲜皮、槐花、玄参、地肤子、丹皮、连翘、白芍、紫草、防风、荆芥、土茯苓、蛇床子各1g,蝉蜕、升麻、生甘草、薄荷(后下)各6g。

失眠者加硃冬10g;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6g。

1剂/d,水煎日服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药物,并忌食辛辣刺激、海鲜及其他异体蛋白食物。

03

治疗结果

3.1结果

治愈(皮肤瘙痒消失,治疗后3个月无复发)36例,好转(皮肤瘙痒明显减轻)8例,无效(皮肤瘙痒无改善)4例,总有效率94.1%。对治愈、好转的病例进行随访6个月,有例复发,服用本方后疗效仍佳。

3.典型病例

男,63岁,-1-8初诊,全身皮肤干燥瘙痒反复发作3年余,冬季晚上入睡时瘙痒尤甚,伴心烦,夜寐欠安,曾多次在我院皮肤科诊治,用过激素、葡萄糖酸钙、湿毒清、无极膏等药,症状稍缓解,但停药后再发且加重,全身瘙痒,彻夜难眠,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略数。

证属中医阴虚血燥生风。

治拟滋阴清热,凉血祛风。

予祛风止痒汤加味:生地黄、何首乌、浮萍各5g,地肤子、白鲜皮、银花、玄参、苦参、槐花各15g,当归、丹皮、连翘、白芍、紫草、防风、荆芥、土茯苓、蛇床子各1g,蝉蜕、升麻、生甘草、薄荷(后下)、大黄(后下)各6g,硃冬10g。

1剂/d,水煎日服次,00ml/次,并用药渣煎水外洗,次/d。

用药6剂后,皮肤瘙痒明显缓解,夜间睡眠转佳,大便正常,上方去大黄、硃冬,继服10剂后,诸症消失,皮肤滋润,为巩固疗效又继服4剂,随访半年无复发。

04

体会

老年皮肤瘙痒以皮肤干燥,周身瘙痒为特征,属中医学瘙痒范畴。《诸病源候论》又称痒风。老年人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阴虚血燥则生风,肌肤失养则发瘙痒。

目前治疗皮肤瘙痒症多应用激素、抗过敏药,虽可取效一时,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易引起不良反应,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既治本也治标,标本同治,可避免复发。

自拟的祛风止痒汤中生地黄、玄参、槐花、丹皮清热凉血、养阴;何首乌养血熄风,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而收到抗过敏效果;地肤子、蛇床子、银花、连翘,白鲜皮、土茯苓、生甘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升麻、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薄荷祛风止痒;浮萍能引药达表,疏散风邪;紫草能促进外周血液循环促毒素排泄;当归、白芍补血养阴润肤。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养血凉血、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之功,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标本同治之目的。

本文摘自摘自《时珍国医国药》年第11期,作者黄美珍/医院

专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消肿止痛散

配方

三七30g,没药30g,乳香30g,血竭40g,细辛40g,白芷40g,生川乌0g,冰片10g,大黄60g,土鳖虫40g,栀子60g。

制法

将上面药材一起研碾或用粉碎机打成细粉末,密封装瓶贮存备用。

用法

用时,视受伤范围大小取药末适量,加蜂蜜适量,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加热后敷于患处,并用塑料薄膜护于外面固定包扎以保湿;

每日1次,每次4~6小时。5天为一个疗程。

功用

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主治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疗效

60例患者中,第一次用药即有效,疼痛及肿胀明显减轻。停药后部分患者疼痛有反复,第次用药后疼痛及肿胀迸一步减轻。最短用药时间最短为3天,最长为15天。结果,痊愈4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

方解

软组织损伤属中医学“伤筋”范畴,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局部疼痛,肿胀是软组织损伤的主要表现,也是局部气血经络病变的病理反应,治当以活血化瘀、理气消肿止痛。

笔者自拟消肿止痛散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止血等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6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生三七能使血管收缩,是治跌打损伤的良药,可达到药到血止的效果。

大黄性寒,能化瘀消肿;乳香、没药行气化瘀,消肿止痛;冰片味辛、性微寒,香窜善走,散郁火,消肿止痛;栀子性寒,止血、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白芷止痛;血竭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敛疮,配没药,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强,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敛疮伸筋;细辛有麻醉及镇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治跌打损伤。

全方共奏芳香走窜,寒温并用,具有行气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15),窦志刚

治疗股骨头坏死方: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治疗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病。由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多种多样,目前知道的原因有60多种,比较复杂,这与发病机制不清有关。但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其病理上是先破坏股骨头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

中医认为气血失衡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股骨头坏死是西医病名,而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故此没有合适的名称给其加注,随证治之是其关键。现代医学认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手段是手术,但总体来看手术疗法因其痛苦大、费用高、恢复时间长、局限性广、远期疗效不能尽善尽美而不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近年来有中医治疗该病的报道,大体上是从气滞血瘀、风寒湿痹、痰湿、气血虚弱、肝肾不足诸多方面来分析治疗,但临床疗效多不尽如人意。当归芍药散是调肝理脾治血的效方,故我在临床上多用之。

病案举例

杨某,男,77岁,年8月诊。

患者因患哮喘病30余年,长期服用激素类和非甾体类的药物,造成骨质疏松病。近期发现髋关节进行性疼痛,站立或行走时加重。某院诊疗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时患者起坐行走极为困难,辗转反侧而睡时痛醒,胃纳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淡白,脉弦而细弱。认为是肝郁血虚,邪毒外袭。

处方:当归15克,白芍90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泽泻10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通草10克,细辛3克,肉桂3克。

上方用了三剂而疼痛立止,遂停用其他西药而用中药治疗。上方加减运用10余剂,随访至今,患者行走又如常。

面肌痉挛方

组成:白芍6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郁金10克、白附子10克、白僵蚕15克、全蝎6克,蝉蜕15克、怀牛膝30克、葛根30克、天麻15克、清半夏15克、丝瓜络3克、甘草10克。

功效:养肝柔筋、活血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面肌痉挛。

用法:上药加水毫升,煎取00毫升,再加水毫升,煎取00毫升,共取毫升,混匀分次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

方中重用白芍、赤芍养血活血,滋肝柔筋,解除痉挛,为君药;丹参、郁金助白芍、赤芍以养血活血,白附子祛风化痰,擅长治头面之风,僵蚕、全蝎、蝉蜕祛风止痉,共为臣药;

怀牛膝补肝活血,葛根生津解痉,天麻、半夏平肝熄风化痰,共为佐药;丝瓜络宣通血脉,引药入络,直达病所,甘草缓急解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力专效著,养血活血,滋肝柔筋,风散痰消,经络通畅,病症可愈。

加减运用:若舌苔薄白,脉浮紧,兼有风寒者加防风1克,细辛3克;若舌苔薄黄,脉浮数,兼有风热者加菊花15克,柴胡15克;若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兼有风湿者加秦艽15克,羌活15克;若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偏重血瘀者加川芎15克,红花10克;若胸胁胀满,胁肋疼痛,脉弦,有肝郁者加陈皮15克,枳壳0克。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付俊丽/医院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治青春痘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418/8860368.html

点击上方蒋讲中医便可查阅往期文章

学校食堂南侧有一小牡丹园,花正盛开。讲课时正说到芍药,问学生食堂前的花叫什么,居然有学生说不知道,更不知道牡丹与芍药的区别。牡丹与芍药最容易区别的是牡丹是木本,芍药是草木,看枝或茎便知。牡丹属于芍药属,古称“木芍药”,芍药与牡丹的关系,如同蔷薇之于玫瑰,在英文里牡丹与芍药也不分,都叫peony。古代情人分别时,流行送芍药,故芍药又有“将离”之雅称。牡丹花受宠流行是在唐朝。李家王朝喜欢丰满、低胸、浓妆的“环肥”,牡丹花朵硕大、色彩艳丽、香味浓郁,非常符合他们的口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种牡丹、赏牡丹、炒牡丹成为时尚,如同现在炒房一样,一株名贵牡丹可值万钱。白居易有诗曾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过炒牡丹总比炒钢筋水泥多点雅趣。从此,牡丹成了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象征。画家笔下的花开富贵必定是牡丹。

不过,牡丹的雍容华丽外表与内心并不一致。牡丹、芍药的根具有凉血收敛的作用。《中药大辞典》有五千多种中药,芍药估计是使用频率进入前十名的中药之一,可见其使用之广。芍药分赤芍与白芍,中药学教材中有三种,即牡丹皮、赤芍、白芍。在讲这三种药的作用之前,先来说说有种适合吃芍药的体质。我总结为,肤白唇红、形瘦性急,尤以女性多见。这种人性格急躁不耐烦,说话语速快。入睡多慢,易兴奋又易疲劳肢酸。如果是成年女性,往往月经提前,且经血量大。肌肉容易痉挛,胃肠道易便秘,又容易腹泻。容易得出血性疾病或热毒性疾病。这类人的本质是血热,到中年以后,往往转入阴虚血热或阴阳两虚。芍药苦酸寒,清热凉血收敛,中医使用时常与甘草相配,并加地骨皮、麦冬、地黄、麦芽等,是滋阴凉血的基本方。适合服芍药类的人可以称为芍药人,在自然人群中很常见。滋阴凉血的方宜膏方常用。孙思邈有个名方叫犀角地黄汤,实际上基本上是上述方加了名贵的犀牛角,现在多以水牛角代替,是治疗血热型出血疾病的基本方。现在治红斑狼疮常用此方。

现代的教材认为白芍有补血的作用,实是误解。芍药味苦寒,是由于凉血而不致发生出血,起到预防因出血而致血虚的作用,是不可当作补血药来使用的。有些专家把古人的某一句话当作圣旨来传授给学生。赤芍、白芍与丹皮的作用也大同小异,可以替用。

如果你的心爱人是肤白唇红、形瘦性急,送她一株芍药吧,让牡丹的雍容进入内心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