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是良药,甘麦大枣汤临床验案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程少为 http://m.39.net/pf/a_8231855.html

中医认为,小麦性味甘微寒,入心脾肾三经,有养心安神,调补肠胃,除热止渴之功。小麦淘洗时轻浮瘪瘦者称浮小麦,有止汗敛液、除虚热、安神定志之功。麦麸也是除烦止渴、利水之良药。以下是几则临床常用验方。

治口腔溃疡:小麦粉烧灰与冰片以2:1比例混合研细,吹在溃疡面局部,日2-3次。

治自汗盗汗:浮小麦5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或浮小麦30克,大枣30克,龙眼肉10克,水煎,连渣服。

治淋证:小麦50克,加水煮沸,放入通草10克,再以文火煎成浓汁,去渣取汁,早晚分服,对小便淋沥不畅有效。

治腹泻:小麦粉、糯米(研粉)各适量,炒黄,干大枣3-5枚(去核研碎),三者混合,每次15~30克,开水调服,日2-3次。

治脏燥(癔病):小麦30克,大枣30克,甘草10克,日1剂,水煎服。

治体虚眩晕:取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日1剂,水煎服。

治消渴:小麦30-60克,加水煎煮成稀粥,分2-3次服食,可缓解烦热、口渴症状。

治失眠:小麦50克,柏子仁20克,夜交藤25克,水煎服。

治浮肿:麦麸30克(炒黄),红糖20克,拌匀成麸糖粉备用。用大枣15克煎水毫升,冲服麸糖粉,日2剂。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年6月11日,作者尚学瑞

小麦为心之谷,善养心气,本草家多谓本品“面热、皮凉”。今临床所用系整小麦之陈者,则其性之平和可知。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之甘麦大枣汤,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相似于今之癔病。即用小麦,配合甘草、大枣,以益气润操,宁神除烦。

历代医家相当重视此方,许叔徽《本事方》、陈自明《妇人良方》,都载有使用本方之验案。

叶天士对本方的应用尤具独到之功夫,屡起大证,仔细分析脏躁之临床表现,皆系精神方面的疾病,“躁”则是烦乱不安的意思,据此,脏躁之“脏”,指心脏也,小麦善养心气,润躁除烦为主药,本方除治脏躁外,又可用于小儿夜啼、自汗盗汗、惊悸怔忡等症,临床凡神经官能症而见头眩健忘、心悸怔忡、心神烦乱、夜寐不实、多梦纷纭者,以此汤为主,随症加味,多收殊效。

有人以此汤制成糖浆剂,定名为“脑乐”,治疗脑神经衰弱,甚受病者欢迎。甘麦大枣汤尚可治疗百合病。考百合病多系心肺阴虚、余热逗留所致,然亦有不少患者表现为心肺气虚者,虽为气虚,却不任参、黄之温补,此方甘平,用之最为熨贴,其小麦用量一般为30~60克,少则效微。

“甘能缓急”,小麦亦有缓解急迫的作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载:“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中之小麦,即取其能缓急镇咳。后人用小麦治冲咳、痉咳有一定效果,即受仲景此方用小麦之启迪也。

汗为心液,心气虚则汗外越,故小麦又有补心气、敛汗之效能。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麦,即干瘪之小麦,淘之浮于水面者。小麦“面热、皮凉”,浮麦有皮无肉,故其性甘凉,尤擅敛虚汗。

尝以浮麦与玉米茎心(即玉米茎剥去粗皮)配伍,治疗虚汗烦热,极有功效。单用浮麦炒焦为末,每服6克,一日二次,连服一周,亦效。如无浮麦,陈小麦亦可,唯煎煮时以小麦完整不烂为佳。

小麦之苗亦供药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报道麦苗有治黄疸之功,然以麦苗绞汁治黄疸,实早见于《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亦谓麦苗“主酒疸目黄”,并可“消酒食暴热”,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小麦之麸皮亦有敛汗作用,可用治盗汗自汗,近人更用于糖尿病,其法用麦麸与面粉按6:4的比例,加适量食油、鸡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饮食,在1~3月内可使尿糖、血糖下降,体重增加,全身情况显著好转。又,麦麸或浮小麦炒香,研细,每用6~10克,开水冲服,对于尿血、血淋亦有一定效果,可供参考。

本文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12期,主治/朱良春;整理/何绍奇

读《金匮要略·妇人杂症脉证并治》云:“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治之”。如此可知,脏燥病理为“气郁化火,脏阴不足”。《内经》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难经》则云:“损其肝者益其中。”

甘麦大枣汤以小麦养心血,安心神,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缓急。方虽药仅3味,看似平淡,然其在临床常可愈大病,甚则疑难杂症。多少医家称其治疗之力不可轻视。笔者随父侍诊多年,每见其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妇科疾病,常获显效。

月经不调

李姓女,29岁,月经先期,量少色淡,形体消瘦,盗汗。婚后5年未孕。心情烦闷,常有失眠。

诊时:舌红苔斑剥,脉沉细,欲绝。前医遍用四物、两地等汤方,效不显。家父施以甘麦大枣汤,适加太子参、麦冬、元参、生地等补气养血、滋阴清热之品治之,前后服药30余剂,月经渐趋正常,后举一女婴。

经前紧张症

孙姓女,31岁。患者素日精神不振,多汗,纳气少眠。每于经前头疼、乳胀、心烦,经行不畅,伴痛经。诸医皆认为肝郁化火之故。投以丹栀逍遥散、柴胡舒肝散等类方,难以收效。

家父认为,此患者心脾不足为本,治当安养心神则经自调。立方以甘麦大枣汤加沙参、首乌、女贞子、炒白芍、香附,服药10余剂,经来安然无恙。

妊娠头痛

王某,女,28岁,妊娠3月后每感头疼、眩晕,甚则恶心呕吐,心烦易怒,夜眠不安,已1月有余。虽经服药,效总难显。且患者又恐服药有碍胎儿,病情重时,又恐堕胎,情绪始终难安。

观其体型肥胖,舌淡苔薄黄,脉细弱。家父认为,妇人妊娠,血聚以养胎,气血不足,火气有余。施以甘麦大枣汤合温胆汤调治。前后服药5剂,头疼未作,顺娩一女婴。

产后汗出

患妇赵某,29岁,产后1周。汗出量多,动则汗出加剧。进食后汗出蒸蒸,夜眠不安,心烦易惊,少腹不适,恶露量多,时有块下。患者请家父诊之。

父观其舌红少苔,脉细数。知其产后阴血所伤,气无所依,故汗出不止。加之新产,当以去瘀生新,以促宫复。立方以甘麦大枣汤合生化汤。服药5剂,诸症悉平。

多年侍诊家父,其应用甘麦大枣汤的临床经验,使笔者开阔了思路。说到总结甘麦大枣汤的临床应用,前贤医者多有论述,如认为“凡病人脾胃弱,津液阴血虚少,不堪任药饵者,皆可用此方。”“若见阴虚,木火上亢,而自面赤身汗,心悸头疼,口燥等症者,以甘麦大枣汤加减,取效甚捷,不可以果类药而忽视”。

可见本方临床应用早已超出“妇人杂病”之范畴。本方药香甘可口,病人喜服。服后有一种愉快舒适的感觉,无任何副作用。对性情执拗、好恶,非常不愿服药者,更为适用。不失为一颇具临床实用价值的简效方剂。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王金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