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以前的中医一辈子可能就读那么几本书医术就很好了,但现在学习中医看很多医书还是感觉自己的医术一般般?这是因为以前交通不发达,信息相对落后,以前的医生有机会看到的书不多,于是有机会读到的医书都非常珍惜,反复地阅读反复实践,加上以前的中医很多都是家传或师传,很多经验是心传口授的。现在就不同了,特别是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上流传很多免费的电子书,电子视频讲座,大量的免费资源可以选择,如果要买书网上下单可能第二天就可以收到了。资讯发达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选择太多又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比如说初学经方,如果没有分辨能力的买到的低价值的书籍就浪费金钱了,而且会带上歧路。什么样的书籍是低价值的?下面举个例子,这是某一本医书《经方临证XX录.伤寒篇》,这本书分类讲解方剂类型,比如说先介绍桂枝类,先讲桂枝汤,之后讲解桂枝汤相关的条文,讲解桂枝汤的使用方法,这样符合一般读者的要求,由浅入深,有理论有实例,但是我发现其中一个案例很不适宜,不是说案例是假的,而是说举例不当,有误导读者的反作用,现在摘录如下:达某,女,46岁,年7月28日初诊。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吃凉食、喝冷饮即咳嗽不止,吃辣味食品即两胁疼痛,非咳即痛,曾按气管炎、肝胆病、胃肠病治疗,服用大量中西蒙药,多方治疗不效。近几天因食用凉、辣食品,即发咳嗽,并两胁疼痛不止来诊。平素自觉体虚,时有胃痛。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刻诊:发育营养良好,神情抑郁,表情焦急,月经正常。查:心、肺、腹部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舌体胖,脉沉缓。中医诊断:咳嗽(寒饮伤肺,肺失宣肃);胁痛(营卫不和,肝气不疏)。治则:温肺止咳,调和营卫,健脾和胃。处方:桂枝20g,白芍20g,甘草20g,干姜15g,枣仁10g,杏仁10g,麻黄10g,乌贼骨15g,葛根20g,黄芪20g,白术20g,防风15g,当归15g。7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8月20日带女儿看病询之已愈。按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表,在伤寒属太阳卫分。此卫分受邪,乃寒伤肺卫之阳,故咳嗽不止。《金匮要略》云:“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现肺卫受邪,使肝气不得畅达,郁而为胁痛,有桂枝证;该方用于外感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内伤杂症则调阴阳,和脾胃,益气血。方中主以桂枝汤加减,臣以芍、归、枣、防等柔肝解瘀定痛;麻、杏止咳良药,无问寒热;乌贼骨、葛根、黄芪、白术助桂枝健脾安胃抑酸,方证对应,故7剂而愈。金X辉老师认为,从临床应用及单味药理分析,桂枝汤具有解热、抗炎、镇痛、健胃、抗变态反应等作用。特别应说明的是,桂枝汤对机体的作用绝不是单一的、局部的,而是调整包括神经、血管、免疫系统在内的机体的整体功能。这就是中医的调和营卫。营卫两气相当于机体的调节系统与防御系统,在维持机体的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见证桂枝汤在各科临床应用中的分量,不愧为经典古方的代表方剂。(赤峰市医院金X辉医案,刘X兰、米X辉整理)看完这个医案有什么感觉?这个还算是桂枝汤加减吗?桂枝汤原方是五味药,桂枝,白芍,炙甘草,红枣,生姜但是这个方一共用了13味药:桂枝,白芍,甘草,干姜,枣仁,杏仁,麻黄,乌贼骨,葛根,黄芪,白术,防风,当归如果要说这个是桂枝汤加味,因为有杏仁,那我是否可以叫做麻黄汤加味呢?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一共4味。或者可以看成葛根汤加味更加合适?葛根汤组成:葛根,麻黄,桂枝,炙甘草,白芍,红枣,生姜,共7味用药加味太多,已超出了桂枝汤应用的范畴,如果这个都算是桂枝汤加味,那我是否也可以说是桂枝甘草汤加味呢?桂枝典型的症是汗出性风,但从病案毛不到这个描述。病例描述脉像沉缓,与桂枝汤典型的脉浮缓不相符。按语解释虽然引经据典,但似乎跟桂枝汤无关,同时药物的作用解说也比较牵强。所以,个人建议经方初学者看到这类案例就不要太过较真去研究了,直接跳过或放弃阅读,以免浪费时间精力。初学经方应该先学习典型的医案,最好是原方原量的医案,这样才利于对相关方剂的理解,待原方理解之后再学习原方的加味,但原方的加味不应该超过3味,加味太多就失去了研究原方的意义了,比如说上面这个案例,如果我当做桂枝甘草汤加味还有意义吗?
**本医案仅供交流学习,病人不可以套方服用,否则后果自负!
想了解更多的中医内容,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