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处方用药琐谈
处方用药有配伍的宜忌,有分量的轻重,有归经对证的选择等问题。处理得不恰当,不仅会影响疗效,甚或会起到不良或相反的作用。理、法、方、药,是有机的联系,理与法确定之后,便落实到处方用药是否恰当了。
妇科病的诊治,离不开脏腑、阴阳、血气,尤其着重血气。故妇科病有“在血”、“在气”之分,其中当然还有寒、热、虚、实之别。血病、气病均有虚、有实。血瘀、血滞、血热则属实;血虚、血寒则属虚。气郁、气滞、气热(气有余便是火)则属实;气虚、气寒则属虚。血实者宜活血、化瘀、凉血;血虚者宜补血、养血、温经;气实者宜行气、解郁、破气、泻火;气虚者宜补气、益气。血与气相辅而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滞之甚则成瘀。血气相互为用,相互长养。血是体内的一种物质基础,气是从物质所产生的功能。从物质产生功能,功能推动物质的发展。例如以补血、养血为目的时,必须辅之以补气,甚或以补气为主,当归补血汤之重用黄芪是矣。以补气为目的者,又必辅之以补血药,补中益气汤在参、芪、术、草中之用当归是矣。血属阴,气属阳,对肾阴、肾阳之虚衰者,处方配伍也要阴阳互相资助,这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养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补阴、阳、血、气之虚固然如此,泻血、气之实亦然。在化瘀剂中,应辅以行气或破气之品,以助其流通运行,如少腹逐瘀汤除用芎、归、芍、没药、蒲黄、灵脂以活血化瘀外,辅之以小茴、桂枝、延胡;血府逐瘀汤除用桃红四物外,辅之以枳壳、柴胡;膈下逐瘀汤除用桃、红、芎、归、芍、丹皮之外;更辅之以枳壳、香附、乌药、延胡。这些方例不胜枚举。又如临床使用熟地等滋腻之品,常少佐砂仁、枳壳、陈皮等以行气化滞;又或怕其服后会便溏,往往辅之以白茯苓、白术等以健运脾气;若欲其润肠通便,则适量配上枳实等以行气,这均属阴阳、血气互相配伍之例。在补血药中,又要区别药性之凉、温、润、燥,川芎、当归补血、活血,为温行流动,走而不守之品,对血寒、血滞,阳气不足之血虚患者宜之,若阴虚而体形消瘦及月经过多或崩漏未止者均应慎用,否则会感到燥热或增加出血。地黄、黄精、丹参清润益阴养血,阴虛血燥而血虛者宜之,若痰湿壅聚寒凝肥胖之体的气血虚衰者则不适宜。*参、黄芪均可补气,黄芪补气而升提达表;*参补气益血而健脾。是以补益血气之药,亦应随证、随人选用,以发挥药物的特有作用,方易奏效。
同一药物,用量轻重不同,效果有异,甚或作用相反。如柴胡大量可以退热(约15克、并配伍黄芩等),大、小柴胡汤是也。一般用量可以舒肝解郁调经(约6~9克、并配伍白芍、当归),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方:柴胡6克、川芎、白芍、香附、枳壳各4.5克)是也。小量用可以升举阳气(约2~5克、并与参、芪或参、术配伍),如补中益气汤、完带汤、定经汤等是也。白芍一般用量可和血平肝,如逍遥散(柴、归、芍、术、苓等量,每服6克)、当归散(芎、归、苓、芍等分、酒服方寸匕)是也。重用可以缓急、缓痛,如当归芍药散(芍药比芎、归重一倍)、芍药甘草汤(等量)是也。白芷轻用上行治头风眩痛,重用下行治带下清稀。防风轻用配芪、术以固表止汗(如玉屏风散);重用可发汗解毒(如防风通圣散、荆防败毒散是也)。白术一般量可健脾止泻,重用可润肠通便(60克,与生地、枳实配伍)。黄芪一般量可以升血压,重用又可降压(45~60克)。川黄连轻用可以健理肠胃而清热止泻(3~5克);重用久服可溶血而抑遏心气(中医认为苦寒化燥,心气受抑,则不能化津上承;阴液失于运行,不能柔润肌体,故曰化燥)。甘草一般用量可以和中而调和诸药,若重用久服,可致水钠潴留而成水肿。朱砂少用可以宁心安神,重用久服可耗损真阴而中毒。药物多有所偏,过量与久服,均可出现耐药性或副作用,中药也不例外。人参补气而称为王道之药,但大量服用有使人过度兴奋之弊,曾有炖服几两人参致死者之例。又有药方中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药之分量不同,而功效各异,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都是由大黄、厚朴、枳实所组成,由于各药分量不同,小承气治阳明腑实证;厚朴三物汤治腹满痛;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虽然都有大便硬结之临床表现,但病位不同,各种证候却不完全一样。这是配方用药精妙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灵活配伍的。此外,亦曾见有医者大量用附子、细辛、桂枝、吴茱萸、川椒、干姜等温热之药均用至~克而未见有害者,这一方面是用治一些慢性之虚寒病,一方面要用多量水久煎,药经久煎之后,性味会变纯,且一定的水量对药物成分的溶解量会饱和,剂量的大小不一定与药效成正比。证有轻重,体质有强弱,服药有久暂,故亦会有同一药的或轻或重,可收到相同的效果,这又需因人、因病而异了。
药物有宜重用,有宜轻用,有宜久煎,有不宜久煎。大抵质地沉重者宜重用、久煎,如石类、甲壳类等是;质地轻浮者不必重用、久煎,如花类、叶类便是;芳香药更不能久煎,以免香气挥发殆尽,如青蒿、薄荷、荆芥穗、砂仁、木香、素馨花等是。否则均足以影响药效。
血气的虚,每着重反映于某一脏腑,而药物的作用也分别比较显效于某一脏腑,这是中药的“归经”范畴。如先兆流产多由于肾虚不固,选用药物应以入肾经固涩之品为主,以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等为首选;月经过多之由于脾失统摄而致者,选用药物以入脾经补气之品为主,以土炒白术、*参、黄芪等为首选。在临证处方用药时,需根据脏腑辨证来确定。上述几点意见,对于妇科处方用药之法,必须注意及之。
本文作者:罗元恺,原载于《罗元恺女科述要》P43-4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