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一起了解的中药甘草可以说是中药界当之无愧的明星了,就算不是中医迷一定也听过这个药的大名。甘草做成的很多中成药或是甘草提取物药品都在药店、医院当中运用的很广泛,小到咽痛口腔溃疡亦或胃溃疡、肝炎的治疗药品当中,都有甘草的身影。甘草不止是现在应用广泛,在古代更是出镜率第一的药物。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至今仍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具有长期而深远、普遍而确切的指导意义,是中医学子必读之作。《伤寒论》中共有方剂首,其中用的最多的中药就是甘草,说明在距今多年的东汉时代,甘草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战“疫”又怎么能少得了它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它用途广泛的原因吧。甘草一般会被切成圆片状或者是柳叶状,如果中药包里面有以上两张图的中药,那么它就是甘草了,饮片甘草初识会觉得不好辨认,在普通人印象里,或许大部分中药都长成这个干了的木片片的样子。别看甘草切出来只有这么小小的一片,在没切的时候,它是个大高个。这个长长一条还根须拉碴的就是甘草的药用部位:根及根茎。如果是种子种植,要等第四年才能等到大高个长成作药用,最好是每年的秋天,等甘草的叶子都枯萎了,这时候再把根拔出来做药,是最好的。看它的根这么直这么深,就不难推测出来它也是生长在北方干燥的地方,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以内蒙为界,甘草大致分为西草和东草。总的来说,西草(内蒙西部、陕、甘、宁、青、新等地所产)因皮红、有效成分足总体较为优质。甘草有甘草界的选美标准:长得壮实,体型长,外红棕内黄,味甜不易断者是甘草中的佳丽。这味小甜心甘草在《神农本草经》中还有一个别名叫美草、蜜甘。既然称作美,古人绝不会只看重它的味道,那它有什么内在美呢?《神农本草经》中甘草被列为药之上乘,称其具有坚筋骨、长肌肉、增气力和解百毒之功。而明代名医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种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需注意的是,甘草与远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一般不同用,需遵医嘱。如有腹胀、痢疾初起也不宜自行食用甘草,需有医师指导。
左边炙甘草,右边生甘草
甘草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流通生发之气更好一些,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之后更润更缓和,既然是炙,就会用到火,所以炙过也更温一些,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炙甘草即是蜜炙用法,与蜜麻黄做法相似,生甘草切成小片,炼蜜稀释与甘草搅拌均匀,密封静止以浸润,然后将混合物放入干燥炒锅中以小火炒制,方法类似干煸,不停翻炒直至水分炒干。炙甘草的颜色较深,偏重补中益气,甘温缓急止痛等。还有一种炮制方法叫粉甘草,就是生甘草削皮再切片,更重清热,现多不单列粉甘草药品。
古法更讲究些:
炙甘草过程中还需要用酒泡,上午的大太阳下晒干,足量的蜜涂上再炒,炒到内外颜色都变为赤黄。
说了这么久甘草的功效,无非是中药各自都有的不同的主治而已,那么从古至今为什么甘草能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呢?
在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酸、甘指的都是药物性味归经当中的味。辛味和甘味搭配能够补阳化阳,酸味和甘味搭配则能补阴化阴生津等。关于芍药甘草方,成无己释:“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是酸甘化阴的典型方剂,甘草干姜汤是温补阳气的主方,主治伤寒挟虚误汗后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须先复其阳的变证,成无己释云:“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和,以复阳气。”而甘草这味药就是既能搭配辛味的干姜化阳,又能搭配酸味白芍化阴。是不是有一种无为而治的低调呢?
《说文》释:“化,教行也,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賈生曰。此五學者旣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老子曰。我無爲而民自化。”
化也有变化的意思,虽然性味为甘的药物有很多,但是再加上甘草独到的解百毒以及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得甘草在大部分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小编心中,因为甘草和化解毒的功效,所以它是拥有化不同药力为阴阳的这一独特功效最为合适的药材。小甘草,大不同,细分辨。下一期,我们一起学习分享——杏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