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立冬 [复制链接]

1#
引言: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百病,此详细进行解读,阳明格竹子致知,此格小柴胡汤以致知。其中引出来李东垣有个补中益气汤,也用了柴胡,此方值得推荐,为补中益气的群方之冠,值得调养重视。因为脾胃好了,什么都会好。值此肺炎疫情流行全球之际,此方加减吃了预防,对身体不会有伤害反而有帮助,一举两得,值得医家重视。上古针人师父提到桂枝和柴胡劫阴,于是在《本草新编》中对柴胡的使用进行了详细地探究。1.1.小柴胡汤方1.1.1.仲景原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掉渣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天吃三服。

1.1..剂量分析

此处张锡纯尊重仲景,所以用的是仲景原方的份量。

一钱等于.7克;一两等于10钱。

汉代一两等于15.65克。由于查看汉代仲景的原书原方,发现张锡纯所引用的就是原方。所以应该用汉代的计量单位。

李可老先生发现《伤寒论》中极其关键就是剂量,如果方剂对症剂量不对,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需要尊重原方的剂量。

1.1..古方分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开)

按照汉代方子份量进行测算转换成克如下:

柴胡(半斤为八两,15克)

黄芩(46.克)

人参(46.克)

甘草(46.克)

半夏(一升半夏约0枚,一枚约克,所以一升约60克,半升约0克)

生姜(46.克)

大枣(十二枚)

如果加芍药三两就是芍药(46.克)

柴胡(15克)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45克)半夏(0克)生姜(45克)大枣(十二枚)

煎煮分三次服用。

张锡纯引用清代名医张令韶(著有《伤寒论直解》)的话进行解释。太阳之气,不能由胸中出入,那就会逆于胸肋之间,动于脏气,应当要借少阳这个枢纽转而送出外面。

柴胡农历二月生苗,感一阳初生之气。柴胡香气直达云霄,又禀太阳之气,所以能从少阳的枢纽,以达太阳之气。

半夏生的时候不是春天,而是在夏半,感一阴之气而生,开启阴气上升。

黄芩气味苦寒,外在看着是实的,而内在是空腐的,能够解形身外热。清热解烦。

甘草、人参和大枣,能够助中焦脾土,由中而达外。

生姜能够发散宣通。

所以小柴胡汤为从内而达外治方。原本此方列于太阳,因为无论是伤寒、中风,此方能够达太阳之气从枢纽以排出外面,而非解少阳。各家都移入少阳篇中,到底是后人见识浅薄,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1.1.4.君臣佐使

一身如同一国,治病如同治国。一身有五官,如同百官,而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为君的宫殿,如果心包沦陷,心下停留痰饮,君惊悸而身体就会被吓死了。此次疫情属于寒饮,加上不断打寒凉的点滴,容易心包下停痰饮。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治国用兵与治病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治大国如同烹小鲜,治疗身体也是如此。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的邪气,从外而解掉病邪,所以柴胡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的热气,半夏降逆和中,所以黄芩、半夏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所以两味药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人参、甘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以调和营卫为使。诸药一起合用,得以完成和解少阳的功效。

主药如君。少阳病的主药为柴胡,此为要药。看此次疫情中张胜林中医针对少阳病症,重用柴胡到40克。主药为君,开国立业之君,地位最高。

辅药如臣。比如辅佐的肱骨大臣。周文王的姜太公;成汤的伊尹(著有《汤液经》是仲景《伤寒论》的前身)等。

除了文臣武将以外,比如吴王阖闾的伍子胥和孙武,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去做,也需要人辅佐。比如麻黄汤中以杏仁消咳平喘,这是麻黄、桂枝君臣所办不到的。

佐药还有一种妙用就是制约、抵消某些君臣药的烈性或毒副作用。小柴胡汤中半夏止呕和胃,功劳不小,然非生姜不能制其毒。此次疫情所用的清肺排毒汤中使用了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中君药麻黄容易发汗太过,所以采用微寒而重的石膏来抵消一些,疗效最佳。张锡纯治疗瘟疫,常重用石膏,收效甚好。

使药的功用是引领君、臣、佐诸药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与之相关的经脉。

1.1.5.本草人参

此方剂所用人参,而现在药店所卖的小柴胡颗粒都是以*参替代人参。此处是人参,非红参、西洋参、*参。红参温热一些;西洋参滋阴,而人参不会燥热,提升人的阳气。

1.1.6.本草柴胡

听师父上古针人提起叶天士有柴胡劫肝阴之说。为了一探究竟,查阅《本草新编》之中如何论柴胡。

柴胡,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而不降,阳中阴也。无毒。入手足少阳、厥阴之四经。泻肝胆之邪,去心下痞闷,解痰结,除烦热,尤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止偏头风,胸胁刺痛,通达表里邪气,善解潮热。

柴胡,味道苦,气平,微寒。气和味都轻,升而不降,这属于阳中之阴。李可老师推荐《圆周运动中医学》,这是平易地讲中医之中的周易变化。其实并非圆周,而是升降的周易八卦运动。

柴胡无毒,不会像生半夏、附子那样有毒,需要提前煎煮。

入手足少阳、厥阴四经。因为入手足少阳,所以少阳病常用小柴胡汤。

柴胡可以泻掉肝胆之邪气,去心下痞闷,解除痰结,除去心烦微热,尤其擅长治疗疮疡,散六经中血凝气聚。可以止偏头风,胸胁刺痛,通达表里邪气,善解除潮热。

伤寒门中必须之药,不独疟症、郁症之要剂也。妇人胎产前后,亦宜用之。目病用之亦良,但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臣。

伤寒门必须的药物,不仅仅是用在疟疾、气血郁结的要药。因为前面讲过柴胡可以散六经中血凝气聚。郁症并非说的现在的抑郁症,而是气血郁结。

妇女怀胎和产前产后,都适宜使用。眼睛疾病用它也有良效,但是在治疗眼睛疾病的时候,只能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臣之药。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

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脾胃论》中讲:“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盖柴胡入于表里之间,自能通达经络,故可为佐使,而性又轻清微寒,所到之处,春风和气,善于解纷,所以用之,无不宜也。

大概是由于柴胡能够入于半表半里之间,自然能够通达经络,所以可以为佐使。而柴胡之性又轻清微寒,所以所到之处,春风和气,善于解除郁结纷扰,所以用它,无不适宜。

然世人正因其用无不宜,无论可用不可用,动即用之。如阴虚痨瘵之类,亦终日煎服,耗散真元,内热更炽,全然不悟,不重可悲乎。

然而世人正是因为其太好用了,无不适宜。所以无论是可用还是不可用,动不动就用它。比如对于阴虚痨瘵这类的病症,假如终日煎服柴胡,就会耗散真元,内热更加炽热。如果全然不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岂不是更加可悲呢?

什么是痨呢?痨即是劳也。痨瘵(痨到了极点称之为瘵)先需要辨别阴阳。

热痨属于阳病,口干,舌疮,咽痛,鼻涕和唾液粘稠,手足心烦疼,小便黄赤,大便燥结。

虚痨阴病,唾液和痰白色,胃逆不舒服,饮食难以消化,小便多,遗精白浊,大便溏泄。

或者有咳嗽多痰的,仰卧都不舒服,这种阴阳都病了。大多因为十五六岁或者二十岁前后,血气未定的时候,贪图酒色亏损精血而成,全都是属于阴虚。

所以此类不能够用柴胡,就会劫阴。

夫柴胡只可解郁热之气,而不可释骨髓之炎也,能入于里以散邪,不能入于里以补正,能提气以升于阳。使参、归、术,共健脾而开胃,不能生津以降于阴;使麦冬、丹皮,同益肺以滋肾,能入于血室之中以去热,不能入于命门之内以去寒。无奈世人妄用柴胡以杀人也,余所以探辨之耳。(〔批〕柴胡散半表半里之邪,开手即宜用之,远公阐发独精,斟酌尽详。)

柴胡只可解除郁热的邪气,而不可释放骨髓之中的炎症,不可以入于骨髓。因为阴虚痨瘵这类的的疾病,由于早年过于放纵酒色,所以造成肾虚阴虚。耗费精血就是耗费骨髓,骨髓连着大脑。如果太过于纵欲,就会下流伤脑,反应都会迟钝许多。用柴胡是无法入于骨髓之中的。

能入于里以散邪气,而不能入于里以补正气,所以小柴胡汤中需要用人参、大枣以补正气。

柴胡能够提气而升阳,使得人参、当归、白术,一起共健脾而开胃,但是不能生津以降阴。因为不能生津以降阴,所以小柴胡汤需要增加黄芩以降阴。需要降阴,所以加麦冬、丹皮,一起益肺得以滋补肾脏。

柴胡能够入于血室之中可以去烦热,可是不能入于命门之内去寒。如果命门之中本来就是虚寒的。对于虚痨,本来酒色消耗过度,命门之火不足。有些人肾虚命门之火不足,一同房就会腹泻。如果命门之火衰败的,又吃柴胡,就会寒上加寒了。

无奈世人乱用柴胡以杀人,所以我在这里探微辨别。明代医学家李榳的《医学入门》中讲:

我有一言真药石,改(酒色财气)过迁善(笃信天理)回穹苍。

由此可见,真正的药石,在于能够改过从善,笃信天理,能够戒除酒色,不再纵欲,回归于天地苍穹,就能够养浩然正气。

或问柴胡不可用之以治阴虚之人是矣,然古人往往杂之青蒿、地骨皮、丹皮、麦冬之内,每服退热者,又谓之何?曰∶此阴虚而未甚者也。夫阴虚而火初起者,何妨少用柴胡,引诸补阴之药,直入于肝、肾之间,转能泻火之速。所恶者,重加柴胡,而又久用不止耳。用药贵通权达变,岂可拘泥之哉。

或许有人会说,柴胡不可用在治疗阴虚的人,然而古人往往杂以青蒿、地骨皮、丹皮、麦冬这些药物之内,每每吃了可以退热,又是为何呢?

回答:此是由于阴虚不是很厉害。对于阴虚引起火初起的,何方少用些柴胡作为引经之药,作为使,引导各种补阴的药物,直接入于肝肾之间。如此能够很快泄掉火。

其实所恶的是,重加柴胡,而且又久用不止,一直在用。

用药贵在于通权达变,岂可以完全拘泥呢。

由此可见,对于初步阴虚的人而言,不是阴虚到极点的人,可以用少量柴胡引导补阴药物入肝肾,如此可以泻火。

又问柴胡既能提气,能补脾而开胃,何以亦有用之而气上冲者,何故?此正见柴胡之不可妄用也。夫用柴胡提气而反甚者,必气病之有余者也。气之有余,必血之不足也,而血之不足也,必阴之甚亏也。水不足以制火,而反助气以升阳,则阴愈消亡,而火愈上达,气安得而不上冲乎。故用柴胡以提气,必气虚而下陷者始可。至于阴虚火动之人,火正炎上,又加柴胡以升提之,火愈上腾,而水益下走,不死何待乎?此阴虚火动,断不可用柴胡,不更可信哉。(〔批〕柴胡提气,止宜提阳气之虚,不宜提阴火之旺,不可不知。)

又问:柴胡既然能够提气,能够补脾而开胃,为何有人用了而气却往上冲呢?为什么呢?

回答:此正可见柴胡不可以妄用。用柴胡提气而反而气往上冲,这必然是气病有余。如果气有余,必然血不足;而血不足,必然阴虚亏损太厉害了。由于阴虚,水不足以制服火,而反用柴胡助气升阳,则阴越加消亡,而火就越加往上涌,往上冲。气安能不往上冲呢?如同火上浇油了。

所以用柴胡提气,必然是由于气虚而下陷的人方可以。至于阴虚虚火浮动的人而言,火正在炎炎往上,又加柴胡提升,火就越加蒸腾了。而水越往下走,不死才怪呢!

此阴虚火动,断然不可以用柴胡,不是更加可信吗?

用柴胡提气,只能用于阳气虚的人,不可以用在阴虚火旺之人,不可以不知。

上古针人师父特地提柴胡劫阴,不可以不慎重。

或问柴胡乃半表半里之药,故用之以治肝经之邪最效,然而肝经乃阴脏也,邪入于肝,已入于里矣,又何半表半里之是云,乃往往用柴胡而奏效如神者,何也?夫肝经与胆经为表里,邪入于肝,未有不入于胆者,或邪从胆而入于肝,或邪已入肝,而尚留于胆,彼此正相望而相通也。柴胡乃散肝邪,而亦散胆邪之药,故入于肝者半,而入于胆者亦半也。所以治肝而胆之邪出,治胆而肝之邪亦出也。

或许有人会问柴胡是半表半里之药,所以用在治疗肝经之邪最有效,然而肝经乃是阴脏,邪气已经入于肝脏了,说明已经入里了,为何又说是半表半里呢?为何用柴胡往往奏效如神呢?

回答:那是因为肝经和胆经互为表里,邪入于肝脏,未有不入于胆的。或者邪从胆而入于肝,或者邪已经入于肝,而尚且留于胆,彼此正相望而相通。柴胡乃是散肝邪,而也是散胆邪的药,所以入于肝者停留一半邪气,而入于胆也有一半邪气。所以治肝而胆的邪气也会出去,治胆而肝的邪气也随着出去了。

或问柴胡既是半表半里之药,邪入于里,用柴胡可引之以出于表,则病必轻;邪入于表,亦用柴胡,倘引之以入于里,不病增乎?不知柴胡乃调和之药,非引经之味也。邪入于内者,能和之而外出,岂邪入于内者,反和之而内入乎。此伤寒汗、吐、下之病,仲景夫子所以每用柴胡,以和解于半表半里之间,使反危而为安,拨乱而为治也。

或许有人会问:柴胡既然是半表半里之药,邪入于里,用柴胡可以引之出于表,则病必然会轻;邪入于表,也可以用柴胡,倘若引入于里,病不是增重了吗?

回答:此不知柴胡乃是调和的药,并非引经之药。邪入于内,能够和之而外出。岂是邪入于内,反而调和而更往里入呢?

此是伤寒汗、吐、下变证,仲景每每用柴胡,用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间的病邪,使得反危为安,拨乱反正。

又问柴胡既是调和之药,用之于郁症者固宜,然有时解郁,而反动火,又是何故?此必妇女郁于怀抱,而又欲得男子,而不可得者也。论妇女思男子而不可得之脉,肝脉必大而弦出于寸口。然其怀抱既郁,未用柴胡之前,肝脉必涩而有力,一服柴胡,而涩脉必变为大而且弦矣。郁开而火炽,非柴胡之过,正柴胡之功,仍用柴胡,而多加白芍、山栀,则火且随之而即散矣。

或者又问:柴胡既然是调和之药,用在郁结之症固然是适宜的,然而有时解除郁结,而反动火了,又是为何呢?

回答:此必然是妇女由于没有得到男人的怀抱温存而郁结,而又想得到男子的温存,而得不到。

此论妇女思春思男子而不可得的脉象,肝脉必然大而弦,出于寸口。然而其既然由于未得到怀抱而郁闷郁结,未用柴胡之前,肝脉必然涩而有力;一服用柴胡,而涩脉必然变为大而且弦。

郁结解开而火炽盛,并非柴胡之过,正是由于柴胡的功劳。仍然用柴胡,而多加白芍、山栀子,则欲火也就随之散去了。对于单身郁闷的女人可以如此进行调理。

难怪加味逍遥丸的处方如下: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姜炙)、薄荷。

或问柴胡为伤寒要药,何子不分别言之?曰∶伤寒门中,柴胡之症甚多,何条宜先言,何条宜略言乎。虽然柴胡之症虽多,而其要在寒热之往来,邪居于半表半里之言尽之矣,用柴胡而顾半表半里也,又何误用哉。(〔批〕伤寒用柴胡之症虽多,数言已足包括。)

或者有人问:柴胡为治疗伤寒的要药,为何不分别来论呢?

回答:伤寒门中,柴胡的症很多,哪一条适宜先说,哪一条适宜简略说呢?虽然柴胡之症多,而其要点在于寒热往来。邪气居于半表半里之间,此言就可以尽了。只要用柴胡兼顾半表半里,又有什么会耽误和错误的呢?伤寒用柴胡的病症虽然很多,但是只需要数言就足以全部概括了。

或问柴胡开郁,凡男子有郁,亦可用之乎?盖一言郁,则男妇尽在其中矣,岂治男一法,而治女又一法乎。世人治郁,多用香附,谁知柴胡开郁,更易于香附也。

或许有人问柴胡可以解开郁结,凡是男子有郁结,也可以用吗?大概说郁结,则不管是男女,都在其中了。岂能说是治疗男子是一法,而治疗女子又是一法呢?所以很多时候,女药也可以男用。比如加味逍遥丸,解除女子郁结。假如男子缺性,比较郁闷,加味逍遥丸也可以清理欲火的。世人治疗郁结,多喜爱用香附,谁知晓柴胡解开郁结,比香附更加容易呢。

或问柴胡本散风之味,何散药偏能益人,此予之未解也。盖克中不克,克即是生也。柴胡入肝,而性专克木。何以克木而反能生木?盖肝属木,最喜者水也,其次则喜风。然风之寒者,又其所畏,木遇寒风则黄落,叶既凋零,而木之根必然下生而克土矣。土一受伤,而胃气即不能开而人病,似乎肝之不喜风也,谁知肝不喜寒风,而喜温风也。木一遇温风,则萌芽即生,枝叶扶疏,而下不生根,又何至克土乎。土不受伤,而胃气辄开,人病顿愈。柴胡,风药中之温风也,肝得之而解郁,竟不知抑滞之气何以消释也,故忘其性之相制,转若其气之相宜。克既不克,非克即所以生之乎。克即是生,克非真克,生乃是克,生实非生。全生于克之中,制克于生之外,是以反得其生之之益,而去其克之之损也。

或许有人问:柴胡本来是散风的药,为何散药偏偏却能有益于人呢?此是我不能理解的。大概克中不克,克即是生。

柴胡入于肝经,而性专克木。为何能够克木耳反能够生木呢?大概肝属于木,最喜爱水,其次喜欢风。然而风的寒,木又有所畏惧,木遇见寒风必然是叶黄落下,枝叶凋零。而木的根,必然是往下而生而克土。土一受伤,而胃气即不能开而人就生病了。似乎肝不喜欢风。可是谁能够知晓肝是不喜欢寒风罢了,而喜欢温风。木一遇见温风,则萌芽就可以生发了,而下不会生根,因为往上萌芽,就不会往下去克土了。土既然不受伤,而胃气也能够打开,人的病就可以顿愈了。柴胡是风药中的温风。肝得柴胡,就可以解除郁结,竟然已经解了,却不知道压抑凝滞之气是如何消释的。所以应该要忘掉其性的相互制约相互克制,转而为其气互相适宜。看似柴胡克木克肝,但是由于是温风,反而不是克,克即是非克,非克即所以是生。

怎么说着说着有点像佛经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克即是生,克只是非真克,生乃是克,生实在非生。全生在克之中,制克于生之外,所以反而以温风而得生的益处,如沐春风,而去掉了克的损。

若非有般若智慧之人,不能深悟至此。已经至佛经禅境!佛治人心,而中医药治病。当此之时,肺炎在世界范围之内蔓延,只有中医药,只有华夏文明能够挽救世人之危亡。

或疑柴胡用之于补中益气汤,实能提气,何以舍补中益气汤用之,即不见有功,意者气得补而自升,无藉于柴胡耶?曰∶柴胡提气,必须于补气之药提之,始易见功,舍补气之药,实难奏效。盖升提之力,得补更大,非柴胡之不提气也。

或许有人怀疑柴胡也用在了补中益气汤之中,实在是能够提气。如果不能够提气,为何补中益气汤用它了呢。难道不见柴胡之功吗?只是气得到补中而自然升,不用借柴胡之力吗?

回答:柴胡提气,必须在补药的基础上,方能容易见到提气功效。如果舍弃补气之药,实在难以奏效。柴胡有升提之力,只是需要得到补,之后升提之力就会更大。并非说柴胡不提气。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垣《脾胃论》。方由炙黄芪18克,人参6克、白术9克,当归克,陈皮6克、炙甘草9克,柴胡6克、升麻6克组成。东垣特制此方。

或疑柴胡用之补中益气汤中,为千古补气方之冠,然吾以为柴胡不过用之升提气之下陷耳,胡足奇。此真不知补中益气汤之妙也。补中益气汤之妙,全在用柴胡,不可与升麻并论也。

或许有人怀疑柴胡用在补中益气汤之中,为千古补气方之冠,然而我以为柴胡不过用来提升下陷之气罢了,又何足为奇呢?

此真是不知补中益气汤之妙也。补中益气汤的妙处,全在于用了柴胡,不可与其中的升麻相提并论。

古人把此方作为补中益气之冠军方,特别需要值得我们重视。此方也可以作为预防新冠状病毒肺炎的良方,常吃而不会伤身,何乐而不为呢?

盖气虚下陷,未有不气郁者也。惟郁故其气不扬,气不扬,而气乃下陷,徒用参、归、术以补气,而气郁何以舒发乎。即有升麻以提之,而脾胃之气,又因肝气之郁来克,何能升哉。得柴胡同用以舒肝,而肝不克土,则土气易于升腾。方中又有甘草、陈皮,以调和于胸膈之间,则补更有力,所以奏功如神也。是柴胡实有奇功,而非提气之下陷一语可了。使柴胡止提气之下陷,何风药不可提气,而东垣先生必用柴胡,以佐升麻之不及耶。夫东垣先生一生学问,全在此方,为后世首推,盖不知几经踌度精思,而后得之也,岂漫然哉。(〔批〕阐发补中益气之妙,东垣自己亦不过。)

气虚下陷,未曾见不气郁结的。正是因为郁结,所以气不上扬。气不上扬,而气方才下陷。如果仅仅是用人参、当归和白术等补气,而由于气郁结,何以舒发呢?

即使有升麻提气,而脾胃之气,由于肝气郁结来克制,何以能够提升呢?如果能够得柴胡共同用于舒肝,而肝就不会克土,则土气更容易升腾了。补中益气汤方中,又加了甘草、陈皮,以调和于胸膈之间,则补中更加有力,所以奏效如神。

所以此处柴胡实在有奇功,而并非提起下陷之气一句话可以说尽了。如果柴胡只是提下陷之气,为何不用其它风药提气呢,而东垣先生唯独必然用此柴胡,以辅佐升麻之不及。东垣先生一生学问,全在此方中,为后世首推方剂,大概不知几经踌躇精思,而后得到了,岂是随便漫不经心而得呢。在此阐发补中益气方之妙,东垣之心法可得。

古代名医无不是由于家人得病或者自己得病,深受其害,痛定思痛而发奋学医。黄元御被庸医治瞎一只眼睛;吴鞠通自己父亲病死不懂医治;倪海厦帮姐姐治病从而走上行医之路;张仲景因为东汉末年族人大多死于伤寒,民不聊生,而学医。当今之世,瘟疫横行于世界,也是催生当世名医之时,会实现中医的复兴,挽救世人之危亡。听闻意大利医生只能区别地选择病人抢救,医疗资源有限,真的是痛心啊!由钟南山去国外,不过是讲西医之术罢了。

李东垣也不例外。母亲王氏病重。李家笼罩在惨淡中。李东垣急得眼红,拿许多钱求访医生,可是他们治疗都无效。最后这些医生有人说是寒症有人说是温症,最后到底患什么病都没搞清就去世了。

李东垣是非常孝顺的,母亲去世了,却什么病也不知道,对他是沉重的打击。于是他逢人就打听谁是名医,真正医术高的医生在哪儿?“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他发誓,从今以后要学到真正的医术。

或问大、小柴胡汤,俱用柴胡,何以有大小之分,岂以轻重分大小乎?不知柴胡调和于半表半里,原不必分大小也,而仲景张夫子分之者,以大柴胡汤中有攻下之药,故以大别之。实慎方之意,教人宜善用柴胡也,于柴胡何豫哉。

或许有人问大、小柴胡汤,都用柴胡,为何有大小之分呢?岂能以轻重分大小呢?不知柴胡调和于半表半里,原本不必分大小,而仲景先生分大小。以大柴胡汤中有攻下的药物,所以以大来分别。实在是教世人慎重此方之意,教世人要适宜地善用柴胡罢了。

1.1.7.本草半夏

此处的半夏,是什么半夏呢?半夏有好多种。一般生半夏有毒,如果要用生半夏需要提前煎煮半个小时去掉毒性。

和生半夏相对而言,经过炮制的半夏都叫制半夏。

制半夏因炮制方法不同,可以分为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

清半夏: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燥湿祛痰,多用于痰饮。

姜半夏: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多用于呕吐泻利。

法半夏:法半夏,又称法夏、黄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为生半夏用白矾、甘草、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强。法半夏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半夏需要注重一个使用的剂量问题。只要使用适当,是不怕半夏的毒的。生半夏提前煎煮半小时就可以了。其它的半夏如果用量较大,担心制半夏搞得不好,也可以先煮半小时。

张锡纯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里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立冬南北异

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有“终”的意思,冬天正是一年的尾声,万物藏伏避寒的日子。

立冬时节,北方开始水结冰,地凝寒,而南方不少地方还是小阳春的天气,白居易《早冬》有句:“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北方有立冬、冬至当日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什么把吃饺子和冻耳朵联系起来呢?

这要说到饺子的发明者“医圣”张仲景了。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辞官回乡的路上,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花椒等祛寒温阳的食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严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在南方,各地立冬日饮食多以鸡鸭鱼肉为主。比如闽南地区的“姜母鸭”、“羊肉炉”,湖南醴陵的“醴陵焙肉”。而在江南一带,更是流行膏方滋补。

立冬三候解

初候,水始冰

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天到了,阴气渐盛,此时水面开始凝结,但未成坚冰。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立冬初候“水始冰”到大寒三候“水泽腹坚”,那可是近百日之寒。

二候,地始冻

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此时土气开始冻结,但还没有到坼裂的程度。

土地冻裂的原理是热胀冷缩。土地在低温下冷缩,体积减小。当土地体积减小到一定程度时,那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裂痕。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然按《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蜃,大者为车轮岛屿,月闲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雉为野鸡,蜃为大的蚌蛤。古人认为,雉雀畏寒,入海化蜃以过冬。

实际情况是,立冬后,野鸡等飞禽因为随阳,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可常见蚌蛤,因为它们属阴,而雉雀之羽纹色近于蚌蛤之壳,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

情志养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的立冬节气方调治:

庚子年立冬节气(年11月7日),霜降节气期间,临床多见肩肘腰腿痛、皮肤过敏、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发热、咳嗽、口干欲凉饮但饮后胃不舒适。证属阳明失降、元阳不足、厥阴风木疏泄太过、甲胆逆上。寒热虚实夹杂。有此病机端倪者可服用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的立冬节气方调治:炙甘草15g,乌梅1.5g,赤芍15g,白芍15g,姜炭5g,茯苓9g,熟附子5g。1剂。

用法:每剂加水ml,一直小火煮1小时,煮取30ml,供2人饮用,每人15ml。

立冬,收阳气喽

人体阳气的变化,一般说春夏在表,秋冬在里。

参照五运六气,天地之阳气运行的模式是这样:

冬至在足下,立春在腰以下,立夏在腰以上,夏至在头上,立秋在腰以上,立冬在腰以下,如此往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升降的范围越大,则由升降而形成的中气越足。”冬天越冷,阳气收藏得越彻底,世间万物(植物、动物、人)的根基也越稳固。

立冬时其实气温还不是很低,但植物是一定要在这时掉叶子的,它要把阳气收藏在根部,植物都有这个能力来判断四季转换的气运。

对它们来说,一旦判断错误后果很严重,比如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是很快就会死翘翘的。

《红楼梦》里有一回,原本应在三月开花的西府海棠,在寒冬十一月开了花,惊动了贾府上下,“花开有异必有妖”,反了时间和季节,无论多美,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消耗,是一种不祥之兆。

今年立冬后,很快就转入本年度“终之气”了。

立冬这15天,是个气运转折点。

今年最后这两个月会格外寒冷,

气象专家说今年是6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

大家请收藏身心,养好阳气,以求安稳过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