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的ldquo瞑眩反应rdquo [复制链接]

1#

医道难为,十年寒窗,茹苦含辛,真苦,一朝成名,纷涌而至者,不是疑难,即是危重,若用轻药搪塞,万无可愈,于心何忍?若用重剂,背水一战,怎不心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真苦!

上月遇上一个奇特的病例,一个久治不愈的银屑病患,慕名前来,按说这病我真治愈过不少,可是这个病人我还是有点让我忐忑!为何?患者斑块状牛皮癣全身遍布不说,由于长期服用西药,体质极其虚弱,脉濡软无力。我诊断他的病机是体表郁闭,阳气不能外达,按照经方体系,“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必须使用汗法,打通体表的通道,皮损部位皮下血管微循环才能得到修复,我依据脉象,很小心地使用了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白芍6克、生姜10克、甘草6克、大枣10枚,可是三天后,病者反应汗是出了,可是全身斑块状牛皮癣变红,痒得无法入睡,问我是否是药物过敏?我说这是药物的玄冥反应,嘱咐病家继续服用。

七日后,复诊,脉浮不渴,舌质淡,舌下暗略青,皮损为斑块状,小腿为重。处方以桂枝茯苓丸合越婢汤,病家5日后,来电话,竟有怨怼之语,说全身牛皮癣红若樱桃,不痒但痛,不肯再服用中药。

为此事,我纠结了好几日,一直在自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自嘲上医治病,亦不过十愈其九。当我渐渐忘了此事的时候,这位患者带着她夫人来治腰突,见面就说:“你的药太猛了,全身皮掉了一半,但新皮长出来,牛皮癣好了!当时还真冤枉您!”,我啼笑皆非,还是玄冥反应。

什么是玄冥反应?就是许多严重的疾患,在服用药物后,由于正邪相争,会出现一些身体的不适表现。《尚书·说命篇》晕:“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是说治病的时候如果不出现瞑眩反应,疾病难以痊愈。

祖父在他的医案中,也记载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年,他暑假期间在“沛隆堂”坐堂时候,接治当时妇女会一个叫“细英”的妇女,夏月发烧不退,口渴思饮,家中无人负责,邻居邀他往诊,经他仔细诊断,身热足冷,渴饮热汤而不多,脉迟细无力,舌苔淡白,断定是假热真寒,欲用大热药医治。因为家中无家属负责,如发生意外,唯恐受怨。乃约当时卫生院的“十斤”医生会诊,他诊后欲用清凉解暑药。程雪影瞩其再摸病人四肢如冰。并找出《伤寒论》和他研究。“十斤”医生结果承认自己差点误诊。于是应用四逆汤医治,并且提出要人陪护,服汤药后恐怕有暝眩。果然至黎明时,病人忽然昏死过去,邻居甚急,准备收殓。幸好程雪影及时赶到,告诉人们这是“瞑眩”现象,果不其然,过了一会热退人醒。后来又吃了几帖药后,病人痊愈。

暝眩反应为大病将愈的征兆,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又如“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如冒状”,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再如“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这些都是服药之后的暝眩反应。

暝眩反应与副作用,怎样来区分两者呢?

确实,两者之间的鉴别全凭胆识和经验,非老辣者不辨。可是,又非准确区分不可,因为处置完全不同: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而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区别的方法,仅供参考:

1、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

2、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我临证30年,临床上我碰得比较多的暝眩是腹泻、头晕、发疹、口干、困乏、出汗、腹痛、矢气多等等,陆渊雷先生曾根据经验总结:柴胡汤之暝眩,多作战汗;泻心汤之暝眩,多为下利;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陆渊雷先生总结的暝眩,我每每都能遇上,柴胡汤还有呕吐现象,不一而足,故而,要成一代名医,“胆欲大而心欲细”乃至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