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近中医健康的本质唐云 [复制链接]

1#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

如果我们将先天发育不良或畸形排除在外的话,健康应该符合两个条件:身体各组织器官能正常而协调地运转,从而维持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人体主观感觉无任何不适或痛苦。

我之所以把这两个条件作为健康的基本概念,而且特别提出把人体的主观感受作为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将各种化验检查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那是因为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全新的健康概念,而这个概念,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前提。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才能有正确的疾病观。也就是说,只有将健康的含义真正弄清楚,我们才能从正确的方向去认识和治疗疾病。所以,在进入中医领域之前,有必要先对健康的概念作一番探讨。

人体是由各种组织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组织器官又分别由多种不同功能和性质的细胞构成,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之间通过神经、激素、介质、活性成分等物质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器官、细胞甚至某种成分的变化,其实都和全身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影响。因此,在认识疾病和健康时,我们不能将人的五脏六腑孤立起来研究,而应该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才符合生命科学的基本原则。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盲人分别把大象的耳朵、腿、躯干和尾巴当作大象并争论不休,给人留下千古笑柄。这也告诉我们,如果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作为单一独立的部分来研究,那么由此得出来的疾病和健康的概念可能就是片面的,甚至会犯“盲人摸象”这样的错误。

事实上,现有的检查设施和仪器,往往只能观察到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成分的局部情况,它无法认识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比如胃镜,它能看到胃的表面情况,有无溃疡、有无出血、有无炎症、有无肿瘤、有无反流,但它无法观察到胃的整体功能运转情况,以及胃和整个人体之间的联系,因此,检查结果其实只能告诉我们一种存在的表面现象。如果把这个结果作为诊断疾病或是判断健康与否的依据,很可能就会导致错误的发生。因为,我们在胃镜中所见到的,只是各种因素作用下胃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它并不能告诉我们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这种现象所代表的本质意义。比如胃部不适时通过胃镜检测到胃部有幽门螺旋杆菌,这个检查结果只是告诉我们在致病因素影响下,胃部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过量繁殖这一现象,它不能告诉我们产生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源是什么,更不能告诉我们幽门螺旋杆菌和胃部炎症以及人体整体平衡之间的关系。而一旦将胃镜检查的结果作为疾病的本质来治疗,那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阻断胃部不适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往往达不到长期的和根本性的疗效。

打个简单的比方:一潭发臭发黑的死水,通过对水质的化验可以发现,水中的腐败菌大量滋生繁殖,但如果我们就此认为,腐败菌是潭水发臭发黑的根本原因,希望用杀死腐败菌的方法来改善水质,那谁都知道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这忽略了水发臭发黑的根本原因是潭水失去流动性后,其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形成了适合腐败菌滋生繁殖的环境,从而出现水质发臭发黑的现象。如果不从根本上去除腐败菌滋生繁殖的环境(如引入活水,恢复水潭的生态平衡),采用杀灭腐败菌的方式是不可能使水质得到根本改善的。对疾病的认识也是同样,只有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们才能得到正确的疾病观。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微观与整体的矛盾,其“不相容原理”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它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少,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将之引入医学领域,我觉得同样正确。人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应该超过任何现有的事物,过分精细化的研究会使我们反而无法正确地认识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精确与模糊的优劣,在中医经典《内经》中就提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可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句话就明确提出了宇宙万物的无限可分性,由十推百、由千推万,永无止境。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探讨宇宙和生命科学是不适宜的,“不可以数推”是对精确论的否定,“以象之谓”是指中医学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也是更科学的方法,那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外部征象来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思想核心就是“整体”和“平衡”,我称之为“整体—平衡”理论。所谓“整体—平衡”,就是指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是从两方面出发:①整体。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局部病变都和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认识疾病时,我们需要始终从整体出发。②平衡。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整体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而平衡的不同环节遭到破坏会产生不同的症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体外在症状的分析和研究来判断体内平衡的破坏情况,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转归。

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将局部病变和整体情况密切联系起来,认清楚疾病的全貌;将平衡作为人体正常运转的准则,才能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来判断疾病的真正根源。“整体—平衡”理论使得中医学通过人体的外在表现来探究内部规律成为可能,也才使中医学在探索生命奥秘和疾病本源的时候,走上了一条和现代医学迥异的道路。“整体—平衡”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生命奥秘的认识超越了微观分子的水平,从而可以用一种全面、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疾病。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美和丑我们能一眼分别,而且不同的人对美丑的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如果说要通过显微镜下细胞排列的顺序、细胞成分、细胞种类以及细胞数量等精确数据来作为美和丑的判断标准,那恐怕是天方夜谭。再比如,皮肤搔抓后会发红,这谁都不会将它当成病,如果不管整体情况,单独把这块皮肤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的话,我们会看到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于是会产生“局部炎症”的判断,这就是微观化的错误。

再者,人体是一个生命体,体内各物质成分、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代谢,这些运动、变化、代谢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而各项微观的检查数据,往往只能告诉我们在某时某刻体内某物质成分的数值指标,它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时刻变化着的。比如运动时的心率比静止时的心率要快很多,所以不能单纯凭心率的快慢就判断心脏有无疾病,而是需要将心率和当时所处的机体状态结合起来。和心率的道理一样,任何一项化验检查得到的数值,我认为都应该和机体当时所处的状态相结合,只要这些指标符合机体当时的动态平衡的要求,那就是正常的,反之就是病态的。

因此,单纯凭化验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疾病的标准,我认为是不符合生命科学的特性的。而中医学“整体—平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我们在忽略了生物体内部繁复而又千差万别的结构、成分以及时刻变化运动的动态过程的同时,牢牢把握住了生命运动在各种情况下的变化规律。疾病虽有千变万化,但逃不出中医的表里、虚实、寒热六纲,逃不出中医内伤、外感、不内外三因,逃不出中医卫气营血、六经脏腑之定位,这样,虽然没有微观化的检查,但我们对疾病的治疗却更有针对性并且更富人性化。而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各种检查仪器,也为我们探究人体的整体平衡规律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但在运用这些检查时,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检查结果和整体平衡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动态平衡的角度去看待和运用这些化验检查。

既然人体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那么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势必成为整体协调运转的重要因素。联系是保证各组织器官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条件,没有联系,那么人体各组织器官各自独立工作,就不能构成一个整体;制约则是保证各组成部分发挥最大的整体作用的重要条件,没有制约,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就不能协调工作,那就无法实现人体的动态平衡。既有联系又有制约,这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各系统、各器官之间的协调运转和动态平衡。脏腑作为完成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部分,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比如心脏负责提供血液循环的动力,肝脏负责储藏血液和解毒,脾脏负责造血和免疫,肺脏负责呼吸和氧气交换,肾脏负责排出代谢产物和生成尿液等。各个脏器虽然分工不同,但不是互相独立和分离的,它们在完成自身功能的同时,又是和其他脏器紧密相关和互相影响的。中医在医疗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五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可循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通过“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理论阐述出来。其中“五行相生”指的就是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促进的关系,而“五行相克”指的是脏腑之间的互相制约的关系,五脏通过这样的联系和制约,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共同维护着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了解这一点,我们便不会觉得“五行”是什么玄乎的东西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五脏和五行的具体对应关系,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种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那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其中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性。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因此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木”。火的特性是温暖、上升,因此凡是具有温热、升腾、活动、上升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火”。土的特性是孕育、滋养,是万物的生长的基础,因此凡是具有承载、受纳、孕育、生化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土”。金的特性是收敛、沉降、稳定,因此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金”。水的特性是滋润、向下、寒凉,因此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水”。中医学根据五脏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和特性,将五脏和五行一一对应,发展出了中医五行学说。其中,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指气的运动状态)的作用,与木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木;心具有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故属火;脾具有运化饮食精微、造血、免疫等功能,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土的特性相类似,故属土;肺具有呼吸、交换物质以及沉降气机的作用,与金的特性相类似,故属金;肾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水。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上五脏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学上五脏的概念,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并不单单指这五个脏器,而是包括了和这五个脏器有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功能。可以这么说,中医所称的五脏,实际上就是五个有着各自功能特性的系统。比如说中医学上的“肝”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部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功能,“心”实际上包括了部分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功能,“脾”实际上包括了消化系统的功能,“肺”实际上包括了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等的功能,“肾”实际上包括了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这种认识,正是在“整体—平衡”的研究方法下得出的,因为五脏在体内并不是单独存在,五脏要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必然和其他脏器、组织以及体内各种物质之间发生各种密切的联系,我们如果无视这种联系的存在,而将五脏孤立起来,作为五个单独的器官来研究,那么我们对五脏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会出现错误。而中医学则通过五脏在完成生理功能的过程中和整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和联系来研究五脏。比如中医“心”的概念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受到惊吓、恐慌或思虑的精神状态下,往往会出现心慌、心悸等反应,故而中医将神志划归于“心”;而当我们心情郁闷,情志不舒畅或发怒时,往往会出现胁肋胀痛、肝区闷胀等不适反应,故而中医将调畅情绪功能划归于“肝”。这种联系归类的研究方法使得生命活动中的各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得到充分的认识,而摆脱了解剖研究中孤立、片面、单一、静态的研究缺陷,并且使五脏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解剖学上五个脏器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以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为中心的系统,这五个系统概念的形成,也使得中医能站在整体的高度来审视和判断五脏在生命体中的功能状态。

中医的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五脏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达到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所谓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所谓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如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生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这其实很好理解,钻木可以取火,所以木能生火。木材、纸张等可燃物体经过火烧后会变成什么?当然是变成灰烬或尘土,所以火能生土。金、银、铜、铁等金属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地下的金属矿,所以土能生金。金属熔化后变成什么?是水状的液体,所以金能生水。树木的生长最离不开的是什么?当然是水的滋养,所以水能生木。五行的相生原来就是这么清楚明白!而将这相生关系对应到五脏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相生关系使得各脏器能得到其他脏器对它的资助和营养,从而可以发挥出最佳的功能状态。

中医将生的一方称为“母”,而被生的一方称为“子”,拿“脾生肺”来讲,“脾”就是“母”,而“肺”则是“子”。五脏的相生关系决定了母脏和子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母”旺则“子”实,“母”虚则“子”弱,所以中医上常通过“补母”的方法来治疗子脏虚弱性的疾病,称为“虚则补其母”,又通过“泻子”的方法来治疗母脏有余、亢进性的疾病,称为“实则泻其子”。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正常,则各脏器可以发挥最大的功能状态,相生作用不足,则子脏就会因为失去母脏的协助而出现功能衰退或障碍,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动态平衡,产生各种疾病。

对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的认识,给中医对脏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这里我讲个古代医家的医案,患者的疾病很少见也很严重,但在中医五行相生的理论指导下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医案记载在清代医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中,原文如下:一儿初生无皮,俱是赤肉,乃因母自怀胎十月,楼居不得地气故也。取儿安泥地卧一宿,皮即长。沈源在书中称此症为“无皮症”,并说此症是由“不得地气”所造成的,那么人的皮肤和地气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要用到我们前面讲的五行(五脏)相生的理论。皮肤为肺中精气化生(中医认为肺在体合皮,这在后面章节中有详细论述,这里先作一简单介绍),所以在五行中和肺一样,属金。金之母为土,如今皮肤不能生长,当然是其母气不足(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不得地气”)、子脏得不到其滋养的缘故。原因找到了,治疗就好办了,既然是缺少地气,那么,我们就给其补充“地气”,所以,他让患儿“安泥地卧一宿”,最后的疗效也证明了前面分析和治疗的正确,于是得到了“皮即长”这样的疾病治愈的结果。无皮症虽然是难得一见的疾病,但对这个病例的分析和探讨,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比如对一些皮肤溃疡长期不能愈合的病人,我就根据“补地气”的原则,采用补益脾土的办法来治疗,疗效非常好,而这正得益于中医的五脏相生理论。

关于用补脾法来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一个病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门诊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遇到一个病人,是一个大约40岁的农村妇女。因为她小腿皮肤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局部皮肤一直没有完全愈合,有半年多时间了,创口中经常流出清稀的脓液,有时还有淡红色的血水,多方治疗都没什么效果,只能靠每天局部换药来减轻痛苦。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软,胃口也很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当时我根据这些情况诊断为脾土虚导致皮肤损伤后修复功能不足,也就是前面讲的“土不生金”,于是给她处方用:黄芪30克,*参30克,炒白术15克,当归1克,茯苓10克,生甘草6克,炮山甲6克,皂角刺3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方子中以黄芪、*参、炒白术、甘草、茯苓补益脾土,为主药;以当归补血活血,炮山甲、皂角刺透脓排脓,陈皮、焦三仙开胃助消化,为辅药。各药协同,可以使脾土功能旺盛而促进皮肤的愈合。我给患者开了7帖的药,让她吃完后再来复诊。同时我也告诉她,过几天我要到病房里去,不在门诊了,下次来复诊时,可以找我的老师看。可是过了一个礼拜后,这位患者竟然找到病房里来要我复诊。她说,你上次的药效果很好,我还是相信你。当时我真的很感动,作为一个实习医师,有什么能比得到病人的信任更高兴的事呢?再看病人的创口,已经愈合了四分之三,而且不流脓血了。患者说,吃了药之后,原来不太有食欲的,现在好像到了吃饭时间,就有饥饿感,而且吃东西也很香,7帖药吃完,人的精神也好了很多。因为脓已经没有了,我将上次药方中排脓的炮山甲、皂角刺给去掉,考虑到长期流脓血势必要损伤到人体内的气血,所以我在前面补益脾土的基础上,又加了熟地1克、白芍10克,以补血活血,这次也开了7帖药。一周后,患者再来复诊时创口已完全长好,面色也红润起来,于是我让患者原方再服用7帖以巩固疗效。就这样,迁延半年的疾病被治愈了。

下面我们来看五行相克。五行相克关系如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又该怎么来理解呢?同样也很简单。木能吸取土中的养分,所以说木克土。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毫无疑问,土是水的克星,所以说土克水。水能灭火,所以说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所以说火克金。刀斧可以砍伐树木,刀斧是什么做的?当然是金属,所以说金克木。五行相克对应到五脏则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相克关系可以使得各脏器的功能活动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使各个脏器之间能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和动态平衡状态。相克关系是一个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制约,根据其制约的程度,往往会产生三种结果:一是平衡,二是不及,三是太过。制约平衡是制约关系的最佳结合点,在这种状态下,各脏腑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协调的关系,是各脏腑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一种状态。制约不及,则会导致被制约方的功能过于旺盛,甚至会导致被制约方反过来克制制约方的情况(这在中医上称为“反侮”),从而使整体平衡受到破坏。比如说,脾属土,肾属水,正常情况下,脾对肾有克制作用,使水分在体内能正常代谢,顺着自身的通道排出体外,如果脾功能不足,对肾的克制不足,则会导致水湿在体内泛滥而出现水肿、小便不通、呕吐清水等疾病。制约太过,则会导致被制约方功能过度抑制,也会影响整体平衡的正常状态。比如说,肝克脾,当肝的功能过于旺盛,就会过度抑制脾的功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体会,生气或发怒往往会使食欲下降,甚至会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是因为生气或发怒是肝木过度旺盛的表现,肝木过旺则对脾土克制过度,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上述症状。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五脏就不再是五个独立的系统,而是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平衡整体。

五行生克理论实际上就是联系与制约的具体体现,它将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最终归属于一个整体,任何脏器功能状态和活动情况不仅受到其他脏器的影响,同时也时刻影响着其他脏器。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各脏腑相生相克,从而使人体整体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就是人体健康的本质所在。而这个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文源:宏五学堂

精彩文章回顾

走近中医-疾病的产生

唐云

走近中医-让中医走下玄坛

唐云

走近中医-走出信任危机

唐云

为什么说中医是“骗子”?一位老中医的深度剖析!

唐云

你亲眼见过的厉害中医是什么样?

纪小龙:最好的保健就是顺其自然

父母最大的罪恶,就是过度保护孩子

大数据: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学习后劲更足!家长必须知道……

给我10天,还你健康50年

李杲忏悔三昧+脑场音乐自愈疗法

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孩子

龙杯大讲堂第四集《孔子思想》(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教授)

富有弹性的婚姻更幸福

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南怀瑾: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一定要学会让金钱财富追着你跑

求观世音菩萨死里逃生记

王东岳:东西方文化溯源(视频)

现代因果实录-7-鸡蛋煎饼果子

果卿居士

因果的可怕是神通也改变不了的

爆笑漫画: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有证的假中医和无证的真中医-什么是中医的命?

理工男转行学中医记

李兵

缪希雍,你可猜到今天的孩子光吃肉?

罗大伦

一位肿瘤医生患癌后:没想到做病人那么没尊严

医院,才发现我们欠中国医生一声道歉

为什么要学中医?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医院主动曝光:最后"杀死"你的可能是亲人!

为什么说中医是“骗子”?一位老中医的深度剖析!

唐云

中医养生应从哪方面入手?

胡维勤(荐)

为什么中国人不适合喝咖啡?

水果到底能不能吃?中医有个大原则

怎样做到无病或有病自愈,这段视频告诉你!

彭鑫中医博士

病不是人生的重心,古代中医其实不是治病,而是调常!

李辛

罗大伦:看病立生死状的医生喻嘉言

人类疾病为什么越治越多?原来这才是真相!

中医科学:两篇精彩的论述

为什么外国人喝冰水没事,我们吃冷饮就难受?真相是...

你吃那么多肉干什么啊

医院教授赵霖

从排斥到热爱,是中医的疗效改变了我

何裕民

一根小小银针,为何能撬动世界,“鬼手神针”实记

三代家传还要自学中医,兜兜转转还是回归经方

林树元

中医智慧: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养生

三伏晒背,可祛陈年痼疾

即使中医科班出身,道路依然曲折

卫计委官文!西医不能再开中成药了!

中医博士毕业3年,我最终决定回归民间

漫谈伤肾精、致不孕不育的种种误区(含邪淫、手淫的危害)

任之堂余峰

送你一份夏季“作死”指南。。。。

谁来拯救中医学子的未来?

张向伟

等待中医的重生-一个中医爱好者离经叛道的感悟(全)

南飞

背黑锅、躺着中枪、被冤死…拿什么拯救中医药

南飞

莫让病患成为科学的祭品(深度好文)

《黄帝内经》:为什么要补阳气?怎样补?

翟双庆

三阴体质/三阳体质,你是哪一种?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则(收藏)

罗大伦:三七粉的妙用

关于中医,那些不得不说的震惊真相!

贾谦(荐)

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的自述:我终于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深度好文)

早起,就是救命!长期坚持早起的人,身体会发生这7种神奇变化

疾病都是假象

不想让亲人蒙受无谓的痛苦而学中医

郭永来

根本与香烟无关

《老首长之死》一篇让亿万中国人幡然醒悟的文章

素来相信中医的潮汕人,如何用民间智慧养小孩,保健康

都是中医思维惹的祸?

说说几个自学中医成名的人

因病从医,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徐丹娜

梁冬:身体根本不需要太多东西……(恍然大悟)

由病及医,学中医没达到一定的境界,你真地要相信遇到的中医

爱新觉罗·恒伟

对所有人适用,为什么大家一定要学点中医基本知识?

我的脉诊经验:10症状说透伤寒脉法(荐读)

早睡真的比晚睡好吗?

中医不治病?

徐大为

治病要从内心的解脱开始

遇事“知止”,是一个人极高的智慧

学会控制你的情绪

各种疾病的病根,疗愈方法大汇总

史上最全五行系统对照表

养生的前提,是不再给自己创造新的疾病

倪海厦论糖尿病:谎话说了五十年,已经积非成是

白开水中加点它,95岁老中医每天必喝,身体竟比年轻人都好

黄英儒

中医实战篇:杂病赋(实战经典)

那些稀奇古怪的中药…………

伤寒高手的总结:条伤寒精华

本能系统论-38-桂枝汤系列(三)

千古秘诀,胎息瞬时启动

不要违背人性,也不要鼓励他人违背最基本的人性

华人教授:斯坦福师生吃饭时,谈论的都是什么话题?

小学生作文《男人女人》火了,惊呆老师,网友感叹:太有才了

阿毗达摩第六十五讲-五门心路-1

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学习分享-80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