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科普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复制链接]

1#

白芍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净制切片后本品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炒制后本品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气微香。酒炙后本品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药用白芍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白芍的应用

治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常与熟地、当归等同用,如四物汤;

若血虚有热,月经不调,可配伍黄芩、黄柏、续断等药,如保阴煎;

若崩漏,可与阿胶、艾叶等同用;

治疗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常配柴胡、当归、白芍等,如逍遥散;

治疗脾虚肝旺,腹痛泄泻,可与白术、防风、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

若与木香、黄连等同用,可治疗痢疾腹痛,如芍药汤;

若阴血虚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挛急作痛,常配甘草缓急止痛,即芍药甘草汤;

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配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

若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可与温经通阳的桂枝等用,如桂枝汤;

治阴虚盗汗,则须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配伍。

白芍临床用量一般为6~15g,用水煎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来源:零零医课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谨遵医嘱如侵权请电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