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801/7349173.html[摘要]:白芍为临床常用的补血调经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加辅料制等,目前主流的炮制方法为酒制及炒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单萜类、三萜类、黄酮类等。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古代本草、医籍,现代药典、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进行了查阅、分析、整理,从白芍的性能、功用及炮制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其现代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展开论述,以期为白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芍炮制历史沿革单萜类三萜类黄酮类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以芍药之名首载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当时多作为离别时的赠礼。《五十二病方》中对芍药也有记载:“其一,乌喙中毒,屑勺药…其二,疽病…”。《神农本草经》始载其性味及功效主治,《本草经集注》将其分为白芍和赤芍。历代本草和医籍对白芍炮制方法的记述有净制、切制、加辅料制等21种,现代炮制品主要有酒白芍、炒白芍、麸炒白芍等。白芍主要含有单萜类、三萜类、黄酮类、鞣质类和多糖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保肝、镇痛、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本文整理白芍的相关文献,对其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白芍的炮制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1炮制历史沿革
在《五十二病方》中,“屑勺药”的“屑”是打碎的意思,这是首次记载芍药的切制方法。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记载的“日中晒”“刮去皮”“锉之”“蜜拌”是对白芍炮制的辅料、炮制工艺、炮制程度的描述。白芍在使用前多去皮,其切制方法有锉碎、锉细、切片,历经数代形成了熬制、酒制、煨制等方法。白芍多生用,腹中寒则煨之,避寒及产后血虚则酒炒或姜炒,入血、止血敛血醋炒,滋血蜜炒,酒洗生用可除血热及痈毒,桂酒制可除腹胀、水肿及血虚,其炮制历史沿革见表1。
2现代炮制工艺研究
净制、切制、酒制是白芍主流的炮制方法。炒制、煨制及制炭等法在其他地区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中国药典》和各省地方炮制规范对白芍制品的描述可概括为白芍、酒白芍、炒白芍、焦白芍、蜜麸炒白芍等,白芍的现代炮制方法见表2。
2.1浸润与切制工艺
金传山等比较了白芍饮片切片程度及厚度、干燥温度和时间、干燥方式等产地加工方法对白芍芍药苷和芍药总苷含量的影响,结合外观性状,确定的最佳工艺:鲜白芍或煮后趁鲜切制、闷润2~3h,切1.5~2mm薄片,低温60℃烘干。李凯等通过热浸法测定5种不同软化方式(蒸法、煮法、浸泡、闷润法、减压冷浸法)白芍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发现闷润及蒸法软化的白芍其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高于其他软化方法,提示闷润及蒸法的方法可行。罗晶等通过L9(34)正交设计,比较浸润、闷润时间、温度及切片厚度4个因素,以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含量和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研究得出樟帮法白芍普通片和白芍薄片的最佳工艺水温、浸润时间、闷润时间相同,分别是60℃、1h、72h,但最佳切片厚度不同,白芍薄片为0.5mm,白芍普通片为2mm。
2.2酒炙白芍
胡雨等以黄酒用量、酒炙时间和温度3个因素,结合外观性状及芍药苷含量等对酒白芍炮制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最佳工艺为10%的黄酒、90℃、15min。马灵珍等得出酒炙白芍最佳工艺为白芍-黄酒∶10,闷润时间15min。刘爽等考察了不同浓度、种类的的酒(黄酒/白酒)及蒸馏水对酒炙白芍的影响,发现浓度为15%的黄酒组最优。
2.3土炒白芍
沈建涛等以土炒温度、用量及时间为变量,以芍药苷、芍药苷内酯综合评分为响应值,发现炒制11min,土炒温度℃,药土比10∶3为土炒白芍最佳工艺。
2.4麸炒白芍
徐志伟等通过多指标(芍药苷含量、氧化芍药苷含量、没食子酸含量、芍药苷内酯含量、浸出物得率)综合评价麸炒白芍的最佳工艺参数,得出麸炒白芍在℃下炒制8min,且白芍与麸皮∶10最佳,各影响因素的顺序为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加麸量。刘思静得出的最佳工艺为炒制10min、温度℃、药辅比∶10。王建科等对酒润麸炒白芍工艺进行了研究,其工艺参数为℃炒制8min,白芍、黄酒、麸皮用量为∶10∶5。
2.5蜜糠炒白芍
邹红等在单因素(温度、时间、黄酒和蜜糠用量)考察的基础上,将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含量的总评归一值(OD值)作为考察指标,发现在℃下炒制4min,白芍-蜜糠-黄酒∶30∶9最佳。
3白芍的化学成分及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影响
3.1化学成分
3.1.1单萜及其苷类化合物
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为白芍主要的单萜类化合物,其他单萜类化合物还有氧化芍药苷、牡丹皮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其具体信息见表3,结构见图1。
3.1.2三萜类化合物
目前,白芍中已分离鉴定出10种三萜类化合物,有常春藤皂苷元、齐墩果酸、白桦脂酸等,其具体信息见表4,结构见图2。
3.1.3黄酮类化合物
从白芍中分离出的黄酮类成分有山柰酚、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7-二-O-β-D-葡萄糖苷、5,7-二羟基黄酮-4′-O-β-D-葡萄糖苷等,其具体信息见表5,结构见图3。
3.1.4鞣质类化合物
白芍鞣质类成分主要为没食子酰鞣质类,如l,3,6-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l,2,3-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等,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儿茶素、花梗鞣素、木麻黄鞣质等,其具体信息见表6,结构见图4。
3.1.5多糖类化合物
Tomoda等首次在白芍中发现中性多糖(SA)和酸性多糖(SB)。秦亚东等建立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出不同生长年限白芍多糖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摩尔比为.26∶0.73∶0.85∶1.03∶1.17∶0.79。
3.1.6其他
白芍含有55种挥发油成分,如冬青油、伞花烃、亚油酸、棕榈酸等,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占挥发油成分的54.48%。同时含有大量矿物质元素,如Al、Mn、Zn、Cu、Sr、Fe等,Al质量分数在~μg/g,Fe质量分数≥μg/g,Zn质量分数≥30μg/g,Sr质量分数≥70μg/g,Mn质量分数约为20μg/g。白芍中含有的苯甲酸、没食子酸、邻苯三酚等也有报道。
3.2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
3.2.1对苷类的影响
黄斐然等发现硫磺熏制对芍药苷含量影响很大,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制品芍药苷含量影响大小为生品酒制清炒土炒醋制硫磺熏。硫熏会使芍药苷转化成芍药苷亚硫酸酯,且芍药苷亚硫酸酯含量随硫熏时间延长而升高。马玉等比较了白芍不同炮制品(原药材/饮片/麸炒/酒/发酵)芍药苷含量,发现酒白芍和发酵白芍中芍药苷含量明显增加,且发酵白芍中芍药苷含量最高。王慧超等比较了白芍不同炮制品(清炒、醋炒、酒炒、麸制品)以及生白芍的芍药苷含量,结果发现,生白芍中芍药苷含量最高,而炒白芍中含量最低。刘素香等比较了白芍各种炮制品(生品/酒/醋/麸炒/清炒/土炒/酒麸)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结果发现白芍经炮制后两者含量变化不同,即前者下降,后者升高。吴国学比较了3种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酸含量的影响,按含量从高到低为切制土炒酒炙,差异显著(P0.05)。王巧等比较了去皮、水煮、硫熏不同加工阶段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水煮和去皮,除没食子酸和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外,苯甲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及芍药苷含量均降低,硫熏可产生新的成分芍药苷亚硫酸酯。芍药苷对炮制温度敏感,温度升高含量降低,芍药苷含量随饮片颜色变深而显著降低,甚至可流失45%以上,提示炮制程度对白芍制品的质量尤为重要。
3.2.2对鞣质类的影响
采用HPLC法对白芍及其炮制品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没食子酸和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的含量在经过去皮和水煮的炮制处理后有所增加,儿茶素有所下降。
3.2.3对多糖及总糖含量的影响
秦亚东等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糖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酒白芍多糖含量最高,生白芍次之,炒白芍最少;而总糖含量酒白芍最高,炒白芍次之,生白芍最少。
3.2.4对矿物质元素的影响
熊贤兵等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研究了白芍不同炮制方法(白芍饮片/樟帮薄片、酒炒、煨制/药典清炒和酒炒)对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发现《中国药典》年版中的清炒法综合得分最高,而樟帮薄片得分最低,各炮制品中Al、V、Zn、Fe含量差异最大。曹帅等比较了不同炮制方法对毫白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水煮后的白芍其Pb、Cd、Cu含量降低,而As的含量并无明显变化,说明水煮可降低Pb、Cd、Cu的含量,对As几乎无影响。
3.2.5对亲脂性成分的影响
马玉等采用GC-MS法测定了白芍不同炮制方法(饮片/酒/麸炒/发酵白芍)对亲脂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鉴定出白芍及其炮制品成分23个,其中9个为共有成分。发酵能够产生5种新成分,分别为N-甲基苯胺、反式角鲨烯、维他命E、十七烷和4-硝基-(1-[2-(乙酰氨基)乙基]-2-羟丙基)-苯甲酸酯。
4性能功用历史沿革
白芍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的继承和发展,其性味由《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平,苦”,经魏晋南北朝、唐宋等逐渐发展为“平、微寒,苦、酸”,《中国药典》年版对白芍性味的描述为“微寒,苦、酸”。其归经也由“肺、脾、肝经”发展为现代的“肝、脾经”,在腹痛、骨伤、妇女病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白芍性能功用的历史沿革见表7。
表7白芍性能功用的历史沿革
5药理作用
5.1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白芍总苷对心肌缺血、高血压、血栓等均有确切的疗效。最近研究发现,白芍总苷通过对再灌注相关标志物、心肌缺血等进行调节,使大鼠内质网应激因子的表达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率和细胞凋亡率也显著降低。在斑马鱼血栓模型中,芍药苷代谢素-I对血栓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加速血液流动的活性,且优于白芍提取物及芍药苷。相关报道表明,白芍可使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血虚症状得到缓解,白细胞介素-3(IL-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能是关键因素,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早期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发育来缓解血虚状态。芍药内酯苷可能为白芍治疗贫血的物质基础之一,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模型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不仅升高了脾脏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mRNA水平,而且升高了骨髓中G-CSF和GM-CSF蛋白质水平,这表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5.2抗抑郁作用
在芍药的次生代谢物中,丹皮酚在小鼠尾部悬挂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都有减轻抑郁症的疗效,后期实验证明,该化合物能够对皮质酮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细胞保护特性可能解释了体内实验中小鼠抑郁症状减少的原因,表明了其作为抗抑郁药物的潜力。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是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能够逆转下丘脑和海马区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的减少,也能降低5-羟色胺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对小鼠抑郁状态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5.3保肝作用
白芍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芍总苷具有抗急性肝损伤、胆汁瘀积性肝纤维化、放射等致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保肝作用。临床实践表明,白芍总苷具有明确的保肝作用,但也存在起效缓慢的问题,这说明药物吸收与药效发挥并不同步,药效发挥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芍药苷已被证明能减少转氨酶和其他与肝硬化及肝衰竭进展相关的胆汁瘀积型肝纤维化,在肝毒素α-萘异甲状旁腺酸建立的胆汁瘀积证大鼠模型中,芍药苷可降低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等水平。
肝脏疾病与IL-8的升高密切相关,抑制IL-8的产生能够增强对肝脏疾病的治疗效果。芍药苷可阻断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IL-8mRNA表达和IL-8分泌,降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水平,对人肝窦内皮细胞(HHSECs)产生抗炎作用,从而促进肝脏疾病的恢复。
5.4镇痛、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白芍不同炮制品有镇痛、抗炎的作用。白芍提取物能够减轻过敏性皮炎症状,促进IL-4、IL-10的合成与释放,抑制IL-1β、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镇痛效果。
5.5对肠胃道的作用
白芍对肠胃道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白芍总苷可使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升高,TNF-α、IL-6、IL-8水平降低,也能抑制细胞因子IL-17、IL-22分泌,促进IL-10的分泌,通过抑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表达,从而使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症状及炎性损伤得到缓解。白芍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具有很好的通便作用,降低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和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升高肠道内水分且使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可能是其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机制。
5.6抗肿瘤作用
白芍也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在大肠癌HT29细胞体外实验中,芍药苷(PF)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在对荷瘤小鼠的治疗过程中,PF的效果优于多西紫杉醇,且PF可通过激活凋亡因子Caspase-3/9进一步促进HT29细胞凋亡。此外,PF能使S期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数量减少,高浓度的PF可使细胞阻滞于G1期,PF可能激活了促凋亡基因p53的表达,并对蛋白质产生下游作用,导致G1期细胞周期阻滞,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5.7抗氧化作用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并导致皮肤老化和皮肤癌的发生。芍药苷能通过ROS-p38-p53通路减轻紫外线诱导的角质化细胞损伤。白芍所含的多糖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性,具有制备功能食品和营养食品的潜力。
6结语
在历代医籍及本草著作中,《神农本草经》首次对白芍的性味及功效做了描述,此时白芍及赤芍统称为芍药,且并未对二者做区分,直至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中描述的“白而长大…赤者小利”才将芍药作白芍、赤芍之分,隋唐时期《外台秘要》及《备急千金方》等在药效上对赤、白芍做了区分,如“白补、赤泻”,宋金元时期在根及花叶的区别上对赤、白芍之分做了补充,如《汤液本草》记载:“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本草图经》记载:“根亦有赤、白二色”,近现代则以毛茛科植物栽培品根茎去栓皮水煮,而后入药,称之为白芍,家种或野生不水煮、不去皮则称之为赤芍。白芍的别名有芍药、余容、犁食、解仓、甘积、诞、白术等,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变更历程可概括为:《神农本草经》最初记载白芍“性平”,随后其他著作记载有“平、微寒、小寒、颇寒”;《神农本草经》对白芍“味”的最初记载为“苦”,之后相关著作将其描述为“苦、酸、甘、咸”;元代的《汤液本草》首次提出白芍“入手、足太阴经”,明代的《本草通玄》记述为“入肝、脾、肺经”,清代的《本草易读》则描述为“入肝、脾、肺、胆诸经”;《中国药典》年版对白芍的性味减去了“平、甘、咸”,记述为“酸苦、微寒”,归经除去了“肺、胆经”,记述为“入肝、脾经”。历代对白芍功效概括为“主邪气腹痛”“及一切血病”,在骨伤、腹痛腰痛、妇科疾病方面应用广泛,而《中国药典》年版对白芍功效主治沿用了古代书籍的载述,并总结为“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敛阴止汗”,去除了“破坚积、利小便”,可能是因为该描述指的是赤芍。临床用于月经不调、胁痛、腹痛、头晕目眩等症。
“屑勺药”是先秦时期对白芍切制方法最早的描述,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首次对白芍辅料、炮制工艺及程度进行了描述:“刮上粗皮、剉之、蜜水拌蒸、晒干用”;唐代首创了“熬令黄”,且有“炙”“炙令黄”及“炒黄”之说;宋代除了沿用去皮、炒制、熬制等法之外,还新增了“锉碎焙干”“刮去皮、煮百沸、捣末”“洗焙”等10种炮制方法;元明时期则新创了“酒浸”“醋炒”“米潜炒”和“盐酒炒”等;清代在辅料方面有较多的创新,且以酒为辅料居多,如“酒润”“酒洗”“酒焙”“酒炒焦”等,另外还有“蜜炒制”和“土炒制”;现代则主要以生用、酒炒、清炒为主。综上所述,白芍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法。白芍净制的方法有去芦、洗净、去粗皮,现今多去皮后使用;切制方法有研末、锉碎、锉细、切片,现多为切片使用;加热制可分为单纯加热和加辅料制,单纯制法有煨制、熬制、焙制、炒制等,现多以炒制代替,加辅料制有醋制、酒制、乳汁制、姜制、土炒、麸炒、蜜糠炒等,现多以酒制为主。《中国药典》年版记载了5种白芍饮片,即生白芍、酒白芍、炒白芍、焦白芍、土白芍,自《中国药典》年版开始仅记载了生白芍、酒白芍、炒白芍3种。酒炒及清炒可减其寒性,提高临床效用,土炒白芍可增强其健脾止泻的功能,焦白芍也可缓其酸寒之性,至于药典去除土炒白芍和焦白芍的原因,并未见相关研究进行说明。
笔者认为,历代白芍炮制的方法主要以经验为主,如炒黄、炒令赤色及炒焦等,且在加辅料制方面少有用量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白芍在规范化生产和推广方面难以实现,饮片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中国药典》年版对白芍的质量指标以芍药苷质量分数大于1.6%为准,就饮片的色泽与其成分间的相关研究表明,颜色越深,芍药苷含量下降,且存在着相关性,这提示饮片色泽有可能成为白芍的质量指标之一。白芍的化学成分为单萜及其苷类、鞣质类、黄酮类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成分会产生影响,酒炒可使芍药苷、苯甲酸含量降低,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升高;醋制可使芍药苷含量降低,芍药内酯苷含量升高;水煮使苯甲酸、芍药内酯苷、儿茶素、苯甲酰芍药苷及芍药苷含量降低,而没食子酸含量升高。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为治疗贫血的物质基础,儿茶素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没食子酸在抗衰老、抗癌及抗炎等方面发挥疗效;伞花烃有平喘、镇咳的作用,冬清油还具有祛痰作用;亚油酸具有抗氧化作用。上述表明,现今炮制工艺优选多以一种或多种成分为指标进行加权优选,这些成分并不能代替药物的整体质量,且这些工艺优选的结果在药效关联方面却少有研究。这提示炮制机制的研究应将成分与药效关联,建立药物质量标志物-药效系统,为炮制机制及质量标志物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炮制成分的变化及炮制对药效的影响是目前研究中药炮制机制的主要手段,但白芍在这2方面的有机关联研究并不够深入。笔者认为,白芍炮制能“减副增效”,说明其药物在成分上有了量与质的变化,从而影响质量标志物在体内吸收与转化,关键靶蛋白及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进而达到炮制目的。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可以系统地在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物学水平上确定药物用于治疗复杂疾病的效果和机制。文献研究提示,后期应在白芍炮制前后差异性成分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白芍治疗疾病的机制,进而通过药效研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将成分-药效关联,阐明炮制机制。
参考文献:略
声明:本文摘自期刊“中草药”,分享仅为传播中药行业相关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叶先文,夏澜婷,任洪民,邓亚羚,杨明,张金莲,陈旭,刘海萍,张琪-《白芍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上一篇:中药材种植应注意的几件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