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最为普遍。有关数据显示,全球过敏性疾病人群占世界总人口的20%~30%,我国约有2.7亿人受到过敏问题的困扰。但是大部分国民对过敏性疾病缺乏认知,据统计在47%患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中,仅有13%的民众对病症进行过确诊。
对部分顽固的过敏性疾病,近期治疗收效甚微,且易复发,病情迁延难愈,患者苦不堪言。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旨在通过增强全民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共同来预防过敏反应及过敏性哮喘。值此之际,医院带您了解过敏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吧!
在生活中
经常接触到的食物与环境
都可能让你
痒痒痒
抓抓抓
喘喘喘
狂打喷嚏
很有可能是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
由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
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全球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为10%-40%
1、正确认识过敏性疾病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按照过敏反应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若发生在皮肤粘膜处,则引起荨麻疹和各种皮炎;在呼吸道则引起咽喉部及声带充血水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在消化道则引起过敏性胃肠炎;在全身小血管则引起过敏性休克。
2、常见过敏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0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例如澳能)对免疫反应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能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因过敏反应而发生的病理变化,如过敏性充血、水肿、渗出、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损害等,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发挥一定的近期疗效。
02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目前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起效快速,作用持续时间长。其中,盐酸西替利嗪滴剂(例如澳博达)是过敏性疾病应用比较经典和安全的抗组胺药,通过抗组胺、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发挥作用。
03
减充血剂
减充血剂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二线治疗药物,临床酌情使用。其中鼻用减充血剂应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及疗程,一般每天喷鼻2次,每侧1~3喷/次,连续用药不超过7天。
3、预防过敏性疾病的生活指导
01
远离过敏源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刺激性气体、室内空气或者食物等。要预防过敏性疾病发作,首先便要做好过敏原隔离——
出门前做好防护,尽量避免大风天出门;
回家后及时淋浴,更换衣物鞋子,并关好门窗;
衣物、床上用品洗完后最好做到烘干而不是户外晒凉;
室内定期做好吸尘清洁。
02
保护皮肤
皮肤,是最容易接触到外界刺激的。特应性皮炎不仅使人产生瘙痒等不良反应,也会同时影响颜值哦!做好皮肤防护,非常重要——
保持皮肤清洁,促进肌肤新陈代谢;
洗脸、洗澡水温不宜太高,以免皮肤缺水干燥易过敏;
做好防晒,避免紫外线照射;
根据自己的皮肤特性,正确选择护肤品。
03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自身免疫力,对于抵抗过敏性疾病发作也很有帮助。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增强自身免疫力——
积极运动,调节身体免疫功能,帮助改善易过敏体制;
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多喝水,保持肌肤持续活力。
四、中医认识过敏体质
站在中医的角度上谈一谈关于过敏的问题。其实很多过敏现象是很容易治好的,西医主要没有找到根源也就没有根治的办法。
西医讲的过敏就是中医的表证,它包括了风寒和风热的表证。既是风邪也包括了内风和外风,今天我只讨论外风。而这种表证与体内毒素是分不开的,如果中焦瘀阻不通,毒素内积就会引响到体质的下降和自身的耐受能力下降,大肠连肺主表,无论是什么表证(过敏)都与脏腑有直接的关系。
西医把过敏归纳于外界的物质,因为过敏源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这样就很难找到根治的办法,只能用激素类控制,这就如饮鸠止渴,因为使用大量的激素就会使人体能量大量的挥发,给很多慢性疾病埋下伏笔。为什么现在过敏人群越来越多呢,这和我们平时的食物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现在所吃的食物里都含有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长期在体内集结就会导致身体的抵抗和耐受能力下降,风、寒、暑、湿、燥、热等就会侵犯我们的肌表,给人们带来表证(过敏)。肺主气主皮毛首当其害,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
中医在治疗表证(过敏)方面的办法是很多的,如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通腑泻下等。这些办法既可缓解症状,又可根治其本。
的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荨麻疹的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分为5型进行辨证治疗。
1、风热证
本证发病较急,风团鲜红灼热,遇热重,得冷轻,剧烈瘙痒,伴有发热,恶风,心烦,口渴,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
方选消风散加减:
生地10g,地肤子15g,浮萍15g,苍术10g,栀子10g,苦参10g,蝉衣15g,生甘草10g,车前子15g,白鲜皮20g,防风15g,牛蒡子15g,知母10g,石膏20g。
伴有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20g,山豆根10g,玄参10g。
2、风寒证
本证表现为风团色淡,遇寒重,得热轻,伴畏寒恶风,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选桂枝汤:
麻黄10g,桂枝15g,杏仁10g,白芍15g,白鲜皮15g,陈皮10g,僵蚕15g,防风15g,羌活15g。
伴关节痛者,加秦艽10g,威灵仙15g;恶寒怕风者,加黄芪30g,白术10g
3、肠胃湿热证
发疹时伴脘腹疼痛,拒按,纳呆,呕恶,神疲乏力,便干或溏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表里双解、通腑泄热。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大黄10g,连翘15g,茵陈15g,栀子10g,苍术10g,茯苓15g,石膏10g,黄芩10g。
大便溏泄者,去大黄,加薏米、山药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各10g;有肠道寄生虫者,加乌梅肉15g,使君子肉15g,槟榔20g。
4、气血两虚证
表现为风团反复发作,劳累时尤甚,日久则气血耗损,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宜补气养血。
方选八珍汤加减:
生黄芪30g,*参10g,白术10g,茯苓皮15g,生地15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川芎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生甘草10g。
影响睡眠者,加夜交藤20g,五味子15g,远志、酸枣仁各10g。
5、冲任不调证
多见于妇女,风团出现与月经期、妊娠期有关,伴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紫或有瘀点,脉弦。治宜调摄冲任。
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
仙茅15g,淫羊藿15g,当归15g,知母10g,黄柏10g,巴戟10g,生地15g,川芎10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10g,大枣15g。
典型病例
患者,女,35岁,年11月来诊。患荨麻疹已近10年,风团反复发作,每于午后或夜间出现,痒不甚;伴头晕乏力,神疲倦怠,时时怕冷,下肢尤重,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血虚风燥证)。
治法:补气养血、温散寒邪。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药用当归15g,生地10g,白芍15g,川芎10g,*参15g,首乌20g,荆芥10g,防风15g,刺蒺藜15g,黄芪30g,炙甘草10g。
二诊:上方服6剂后,病情无明显变化,改生地为熟地,加淫羊藿15g,巴戟15g,益母草15g。
三诊:前方服半个月,风团减少,隔日或二三日而发,诸症亦改善。守方不变,继服1个月。后改服玉屏风胶囊。半年后复诊未见复发。
讨论
本病的发生,诱因虽多,但总与风邪有关,中医理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多挟寒、挟湿、挟热为患;又因风为阳邪,具有向上、向外散发的作用,故风邪伤人,容易侵犯人体肌表:又因风性善行数变,发病迅速,“无风不作痒”,故本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因此无论何种证型,都应加入祛风散邪止痒之药。
治疗的前提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发病原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笔者发现大多数患者对某种或几种过敏原有明显反应,其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因而患者要保证室内清洁无尘,室温不宜过高;室内不宜摆放花草,不宜饲养宠物;所用的毛毯、地毯、凉席等物品要经常清洗。
本病可因食物而诱发,以鱼、蛋、奶等蛋白质食物为主。因食物引发者,要禁食致敏物;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功能障碍,长期消化不良,或腹泻,或便秘,或有肠道寄生虫,这类病人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其消化情况,要及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有肠道寄生虫者要服用驱虫药,应长期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附:荨麻疹的中医外治法
方药为:苦参、白鲜皮、当归、牡丹皮、地肤子、蝉蜕、防风、蛇床子、乌梢蛇、土茯苓、紫草、丹参、红花各30g。
用消疹散敷贴穴位治疗急性荨麻疹52例,总有效率%。
具体方法如下:
①药物组成:蝉蜕、细辛、防风等量,研成细末,加人适量冰片。
②用法:取消疹散O.2~O.4g置于麝香虎骨膏中,外贴曲池、大椎、悬钟、梁丘穴。
风寒型加列缺;
风热型加外关(除大椎外均为双侧);
腹痛、腹泻加神阙。
每日1次,外治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
防风通圣:
春夏之交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民间有句俗话:“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自防风通圣散问世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将“防风通圣丸/散”作为“防过敏”的药物服用。然用药有效有不效,这说明防风通圣是有其用药适应症的。
组方特点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大黄、白芍、麻黄、薄荷、连翘、芒硝各半两(各3g),滑石三两(18g),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6g),甘草二两,荆芥、白术、山栀各一分(1g)。
用法:上为末,每服两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现代用法:作水丸(防风通圣丸),每服6g,每日两次。或做汤剂,水煎服。
二、何症可用防风通圣?
防风通圣出自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所著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临床常用来治疗外有风邪、表里俱实证的各种皮肤病。
中医的表里是相对概念代表辨证中病位的深浅,一般表是指在身体外部的皮毛、肌腠,里是指在身体内部的脏腑、血脉、骨髓。
临床辨证时,外邪侵袭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一般多见于(但≠)外感病初起阶段,可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皮肤红斑、丘疹,舌淡红,苔薄等症状;
病在脏腑、病位深者,称为里证,正如《景岳全书》所载:“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也正是由于病因各不相同而症状复杂多样,一般多见于(但≠)外感病中、后期,或内伤疾病。
防风通圣所治之表里俱实证,是指表里同病,且无明显正虚之象。临床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痤疮瘾疹等皮肤病,可伴有恶寒、发热,目赤睛痛,口干口苦,涕唾黏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等症。
方中有防风、荆芥、薄荷、麻黄等祛风走表药,使表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泄热通便,使湿热从二便而去;石膏、连翘、黄芩苦寒泻火解毒,可消疮疡肿毒,桔梗可宣肺部风热,共同清解肺胃之热;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甘草、生姜可健脾和胃,防止发汗、泻下等药损伤正气。如此,诸药各有专司,相反相成,使表里双解,故“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王旭高医书六种》)。
三、何症不可用?
本方虽有白术、白芍、当归等健脾养血扶正的药物,但是用量较小,且在大队发散和寒凉药物中,达不到补益作用,组方仍是以祛邪为主,因此正虚为主或脾胃功能较差者不宜服用。
一般来说,突发性的红肿热痛(类似于西医的炎症),病程短,起病急骤,脉数有力的,多半来说都是实热证,用防风通圣丸是可以的;而那些红肿热痛不明显,常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脉细数的,多半是虚热证,防风通圣丸就不适用了。
或常有胃痛、胃胀、口淡不渴、气短、大便稀薄、乏力、神疲倦怠、怕凉等情况的患者,可能存在气虚或阳虚的情况,误服或过服防风通圣丸,有加重病情的风险。
辨证
论治
因此,防风通圣虽用途广泛且疗效确切,但也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用药,仍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一方解千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