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阳节里说八珍 [复制链接]

1#

中医有个很有名的方子,名为“八珍汤”,由补气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和补血的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共八味药,功在气血双补,主治气血两虚证。

“八珍汤”的出处有多种说法,多数学者认可是由明朝正德年间御医薛立斋所创。八珍汤基础上再加黄芪、肉桂增强补气温阳之功,就成了十全大补汤。

今天要与各位讨论的不是上面所说的这个“八珍”,而是由明朝另一位著名医家陈实功所创的“八珍糕”。

陈实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尤好善举,长桥、涧桥等均为捐资所建。长桥几经修建,如今仍是南通城的重要通道。位于段家坝南边的涧桥虽早已不复使用,但其建造使用的石材保留着深雕纹饰,颇有特色,被当地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予以保护。

陈先生所创的“八珍糕”,由人参(也可用党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8味药物组成。这几味药,除了人参稍贵一些,其它大多是药食同源的寻常物品,组合成能有何种功效?

陈实功是外科专家,他在诊病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的创面溃烂,总是难以愈合,源于其身体虚弱,正气不足,但使用一般益气养血之品又难速效。于是,就着眼于“药食同源”,便于患者能够坚持服用,将正气不足,尤其是将脾气不足,脾胃功能好了,气血来源充足了,创面也就容易愈合了。陈先生的这个理念在实践中效果不错,用于调补其它脾胃虚弱病证也有良效。

八珍糕

后来这个方子传到宫里,明朝的皇子们也用。清朝御医的记录说八珍糕治病很灵,就被做成糕点给皇帝食用。据传,乾隆帝天天都吃八珍糕。当时皇宫的晚饭也并不丰盛,也可能有保健考虑,皇上晚上就吃一点儿茶点,加几块八珍糕随着茶水吃下去,保证肚子里有点东西就可以睡觉了。

“清宫档案”曾有记载,如果哪天没了八珍糕,乾隆帝会亲自朱批,让太监们赶紧准备,不得有误。慈禧对八珍糕也是情有独钟。乾隆帝的脾胃很好,身体一直不错,从其四十多岁开始,八珍糕陪伴其至终老的89岁。

八珍糕虽然贵为乾隆帝最爱,但制作起来倒也不难。曾经被评为“健康中国十大风尚人物”的北京著名中医达人罗大伦博士对这个方子颇有研究。他提出的配方剂量和制作方式是,除党参(年岁大者建议用人参)、芡实各30克左右,其它6味药都是60克左右。可以考虑加生山楂、炒麦芽各30克。

如何制作八珍糕

先请中药房将8味药(总量克左右)加工研成细粉,然后准备大米和糯米粉各半斤左右(克),白砂糖适量。

将药粉、米粉和食糖一起和成面。

放在笼屉中蒸熟,再切成块糕,烘干,以便存放。

食用前蒸热即可。每天早晚食用,每次20克左右。一次制作,差不多可供一人服用一个月。

如果觉得蒸糕有些麻烦,也可以将药粉、米粉和匀,每次食用前取两汤勺,加适量白糖,用水熬糊。如果是小孩服用,量就要少些。罗博士说,这个方子对肺脾虚弱,平时感冒、咳嗽甚至哮喘不断的小朋友,效果还真的不错。

哪些人适合吃八珍糕

至于哪些人适合于吃八珍糕,倒也没有一定之规。脾胃虚弱的可以吃,肺气不足的也可以吃。脾胃虚的人,消化不好;肺气不足的感冒、咳嗽、气喘频发。当然,具体配方完全可以通过中医师给你把脉问诊,加减临时在变通,以便更加适合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比较适宜的。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也有药厂、食品厂将八珍糕加工为成品销售的,价格高低悬殊,内在质量与效果也难判断。要健康,麻烦一点又何妨?

作者:医院缪宝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