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肝实要抑木扶土,脾虚需扶土抑木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的办法 https://m.39.net/pf/a_4792653.html
在中医五行相克理论的指导下,“抑木扶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疗法,又被称为“抑木扶土法”。这一方法旨在通过疏肝健脾的方式,治疗肝旺脾虚的症状,因此又被称为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肝脏疏泄过度,木旺乘土的情况。木和土,这两个元素在中医理论中分别代表了肝脾两脏。因此,“抑木扶土”法是为了应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的情况而设。简单来说,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了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多种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以及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的病证。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抑木或扶土法有所侧重。例如,对于木旺乘土的情况,医生会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而对于土虚木乘的情况,则应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这一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在阐述脏腑的生理解剖机制时,巧妙地运用五行生克的理论。其中,木属性对应于肝胆,土属性关联于脾胃。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克相生的关系。在生理状态下,肝木的疏调功能对脾土的运化起着调节作用。这一过程深入到脾胃的每一个环节,从受纳、消化、吸收到气血生化、排泄,形成了一种“木克土”的和谐关系。脾土需要肝木的条达活泼之性来进行制约,避免过于沉闷和凝滞,从而保证水谷的正常运化和精微的摄取。然而,在病理状态下,肝脾之间的这种相克关系可能会失衡。一方面,当肝木过于亢盛时,它本身已经处于病理状态,称为“肝实”。此时,肝气横逆,可能对脾土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脾土虚弱时,无法承受肝木的制约,从而引发肝木的损害。这两种情况都被认为是肝木乘侮脾土的病变,习惯上称为“木克土”,但其本质是病态而非正常的生理制约关系。为了治疗这种病变,中医提出了抑木扶土和扶土抑木两种方法。通过调理五行生克关系,旨在恢复肝脾之间的平衡和谐,从而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生理解剖的高度认识和精准把握。在临床上,这种肝脾失调的病变过程,包含着肝实和脾虚二种病理状态。具体运用时必须审清肝实和脾虚二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肝实而发生者,其脾未必即虚。因脾虚而发生者,其肝未必横逆。因此,扶土和抑木相互搭配运用时是有侧重的。如以肝实为主,其法应重在“抑木”,而佐以“扶土”,名抑木扶土法。如以脾虚为主的,其法应重在“扶土”,而佐以“抑木”。习惯上所谓的扶土抑木法。提到抑木扶土,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方剂,就是刘草窗的痛泻要方。多年来,众多医家几乎公认了痛泻要方是“扶土抑木”的典型方剂。但它究竟是以“扶土”为主,还是以“抑木”为主呢?先看其病证表现特点:腹痛泄泻,痛则必泄,泄后痛减。从《医方考》中所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先有肝实而痛,后有脾受伤害之泄,且脉多见弦,都为一派肝亢横逆之特征,脾土受害虽很明显,但并非很虚,故当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再看其用药组方特点。方由防风、白芍、陈皮、白术四味药组成。防风散肝,白芍敛肝,陈皮畅肝,三味都没有扶土之功效,而扶土的药物只有一味白术。且严格地说,白术并不只是补脾的功效,因肝实乘脾必然会导致脾虚,用健脾之白术具有预防脾虚发生之作用。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未病先防之深刻含义。亦可看出,本方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实质上它是个“抑木扶土”的典型方剂。如因脾虚而招致肝木乘脾之肝脾失和证,痛泻要方是无法发挥效用的。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呢?正确的选择应是采用“扶土抑木”法,即以扶助脾胃为主,抑制肝木为辅。这种方法的代表方剂是黄芪建中汤。该方主要用于治疗诸虚不足、虚劳里急等症状,其病机以脾虚为主,肝木乘脾所致。黄芪建中汤的组方十分精妙,其中黄芪、甘草、饴糖、大枣、桂枝、生姜等药均具有健脾作用,温补为主,同时佐以白芍来抑制收敛肝木。这种配伍正符合扶土为主、抑木为辅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木实乘土的病证多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或过敏性结肠炎等病变过程。对于这种情况,使用痛泻要方进行加减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土虚木乘之病证则多相当于西医的溃疡病过程,此时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进行加减治疗更为适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