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里的一个可以增强免疫力的方子 [复制链接]

1#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s://m.39.net/disease/a_6010389.html

西医讲免疫力,通常会从免疫细胞的功能开始,探讨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然而在中医观念当中,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如何解读免疫力?当免疫力失调,又有哪些信手拈来就能做好保养的小方法?

古时候中医没有免疫这个词,但有提到「正气」。正气,出现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就是当人体的正气充足,致命的邪气就无从下手;相对的,邪气聚集而生病的部位,一定是正气不足,才让邪气有可乘之机。也因此在现代人看来,「正气」确实与免疫力的概念相近。

免疫力的金三角:精、气、神

当一个人是健康的,中医说法就是“精气神”俱佳,精气神表现的是一个人气色、身体的状况,当一个人处在最好的状况,不容易累、看起来气色好、精神也很平和。

但现代人经常营养失调、其气血不足、经络不畅,或是压力大、睡不好,都与免疫力相互影响。例如在中医看来,免疫力低下通常是脾胃的“气”不足,也就是脾胃无法好好发挥功能,这时如果缺乏充足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气可能会补不起来,再加上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就是血的原料,当气血不足,无法到达身体每个角落,局部感染不容易痊愈,免疫力当然失调。

而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样的说法也是成立的。比如肠道健康会影响免疫力,全身有七成免疫细胞聚集在肠道,当我们吃错东西造成肠道发炎,就可能诱发其他部位的炎症反应。比如皮肤和呼吸道。此外,肠道蠕动由自律神经控制,个性容易紧张、压力过大以至于自律神经失调的人在肠道累积过多发物,情绪也不会太好,这是双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免疫力也受自律神经影响,像是很普遍的过敏,就是副交感神经过于活跃、自律神经失调,产生过多淋巴球,并使得免疫系统“草木皆兵”。

其实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人的阳与阴、气血充足且达到平衡,就等于是拥有健康的免疫力,一旦免疫力失调,要重新回到精气神俱佳的状态,必须费一番功夫,而且拖得越久,调理体质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一般所说的补气或补血,都只是调理体质的第一步。

早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实开创了世界防病医学的先河。我国古代东晋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狂犬脑敷治狂犬病的方法。葛洪对狂犬病的防治措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免疫学的先驱者。至明代时期,已经广泛采用了人痘接种法―“鼻苗法”来预防天花。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人工免疫的治疗方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用朴素的语言论述了现代免疫学的主导思想。正气代表了人体防御、抵抗病邪的能力,正与邪的斗争普遍适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中医的正气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说,从抗病能力这一角度讲,正气与人体免疫力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一致。

中医学认为正气是指人体抗御病邪、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生理机能。自然界中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中医称之为“邪气”。人之所以不发病,是因为人体对外环境的影响和变化有适应能力,即“正气”。正气汲于肾,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靠后天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充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医讲的这种正气就是卫气!

卫气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是先天的肾精足不足,肾精指什么?指我们储存在骨髓裡,脊髓裡、脑髓裡的这些基本的物质,这些物质能量的充盈,在关键时候又能被调动,这个过程叫炼精化气,那你的卫气就是足的,这是第一个。如果这个不足的话,你就会变得很虚弱。

卫气的第二个来源是脾胃的消化,也就是说我们中焦运化功能的正常,也就说你能把吃进去的东西变成你的营养物质,这是必须的。换句话说如果吃多了,或者吃的不合适,或者吃了一些不乾淨的东西,导致消化功能出现了降低或者是出现了吸收不好,那你的卫气明显就会削弱。

第三个卫气的来源就是肺气,就是我前两期节目强调的,一定要呼吸新鲜空气,这三个结合起来就构成人的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条件,如果你能够吃容易消化和吸收的东西,我反复强调叫五穀为养,要吃种子,要吃有繁殖、繁衍能力的种子,不要过度的摄取这些不好消化的肉类,不要吃不好消化的水果和牛奶,大家都认为自己肚子好像就是个试管,你放进什么就会吸收是什么?你成什么了?你吃猪就变成猪了?

那么,中医有增强免疫力的方子吗?这样的方子太多了!只不过免疫力是现代医学的说法,中医不讲这个词,中医叫正气,增强免疫力就是在扶正。

桂枝汤就是这样一个扶正祛邪的好方子,在内能把正气养起来,在外又能把邪气赶出去。既没有内忧,又没有外患,其乐融融。能够把方子开到这么完美的,非张仲景莫属。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条文里出现的第一首经方。有点怕冷、怕风、鼻子流鼻涕,有点发烧,有点干呕,可能有时还出点汗。写的非常形象,这就是桂枝汤针对的感冒类型。

中医认为人有卫气和营气两种气,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

皮肤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跨过了皮肤的防卫。“风伤卫”,寒邪进入体表,这时需要组织第一道防守反击,把体表的寒气通过出汗排除出去;防止寒邪继续侵入内里。

桂枝汤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桂枝汤含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们拆开来分析。

1、桂枝

肉桂树这种植物,中国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它杂木的,「风气=木气」会被它净空、排除。

而这力量有多强呢?中国人也做过实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它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

它可以把木打得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

2、白芍

白芍与桂枝正好相反,桂枝往外伸展,白芍往内收敛。

现在的研究认为,白芍能让人静脉的血往回收,往心脏走。同时,白芍可以松弛筋脉和肌肉,缓急止痛,还可以养肝血,柔肝止怒。因此桂枝和白芍合在一起,一个动脉加大泵出,一个静脉加大回收,就让人的血液循环得更好,加强新陈代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

3、炙甘草

甘气补土,炙甘草在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时候补充身体的中气,补充中土元气。

炙甘草对心脏也很有好处,有一个心脏病的名方炙甘草汤。甘草如果生用,可以泻火解毒,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

甘草、黄芪、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

甘草解毒,这主要来自于这味药的甘性、土性。土壤可以中和各种毒性,尤其是经过时间的作用,千百年来,祖宗种的地,我们还在种着,土壤和海洋一样,都是长期动态平衡的有机物群落。

4、生姜

生姜可以「强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

生姜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因为会散气。

生姜放在这副药中,可以散寒湿。桂枝芍药让身体血液更好的循环起来,而生姜让身体的寒湿发散出去。如果没有生姜,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而不能把寒邪打出体表。必须有生姜「横开、散」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

5、大枣

大枣肉黄皮红,又甘润多汁,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是养营血的好药。

大枣是补给队员,给前线队员补充能量,同时构筑第二道防线。大枣还和甘草一起,补津液,在出汗的时候如果不补充身体的津液,就容易产生新的问题。大枣是一种榨不出汁的果实,也就是可以保护住水不流失,因此大枣可以和甘草一起保湿,稳住身体的水分。避免出汗时体内津液损失太多。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陈代谢,补充人的营养,发散体表的寒湿。

由于加快了血液循环,因此会出一点汗,但本身这副药不是发汗药,服用后身体出点小汗病就好了。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大汗伤津液。这副药没有针对什么具体病毒的药,但是却把感冒解决了,实际上是让人自身变强,然后人自己把感冒战胜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思维。

所以说,桂枝汤其实是针对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的一剂补药。伤寒论提到不必尽剂,就是说你开了几贴药,不用非得把药服完,出点小汗就可以了。

如果之前感冒已经深入了,这种药服用后,可能还会有咽喉和鼻子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用别的药或者自己调理肠胃等待身体自己解决问题。有这样一种情况,小儿服药后,流了点鼻血,其实没有关系,是营卫打通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