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之核心方药干货 [复制链接]

1#
谁看好了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473321.html

桂枝汤是用于太阳中风的,但是,它还可以用于少阴中风、太阴中风和厥阴中风。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后面会解释。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总共有多个方子,桂枝的方子有70多个,那么也就是有1/3都有桂枝。

桂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表药,它是解表、驱寒、可以补虚的药,用来解表发汗。桂枝汤的应用病症,我们把它叫做桂枝汤证。桂枝汤病症病名叫做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一个大类,太阳病的本病是伤寒,也就是麻黄汤。麻黄汤里面用了桂枝和甘草、麻黄、杏仁。太阳中风和伤寒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在表位是有寒,但是伴随汗出,不同的地方,它是有汗出的。汗出这是表位中风的一个状态,是偏于津虚,相对于伤寒来说它是津虚的,但它主要还是一个实证。

津液废水充斥在上焦表位,而汗出涣散,津液相对不足,这个时候需要辛温发散,然后再加上补津液的药,那么它必然会出现的症状是恶风或者是恶寒,或者是手脚凉,摸上去手是凉潮的,同时还会伴随发热、汗出,脉是比较浮缓的。脉浮就是轻轻一摸就会摸到脉动,这个脉它同时又是比较柔和的,而不是那么有力的,比较柔软。或然症,包括头项胀痛,或者鼻鸣干呕,鼻鸣就是鼻塞引起的声音,呼吸不畅的声音。或者是干呕,但是不会剧烈地呕吐。经常会伴随有发热、汗出。

首先要排除里证,如果有里证的话,它就不是太阳中风了,就是其他的情况。那么另外还可以出现烦,那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比如说头疼,比如说身上的酸疼这些。另外还有气上冲,气上冲它是水饮往上跑的一种轻度的现象,比如说有点像咳嗽的这种情况,但是又没有咳嗽。他也是气上冲的一个表现。还有打嗝、反酸,这些都可以是气上冲的一个表现。

治法就是以发汗祛邪为主,加上甘温补益,还有一个芍药的酸泻的作用,它可以治疗疼痛,也可以帮助流通,还可以清虚热。中风它是伤寒论里面的非常重要的次级定义,所谓次级定义就是相对于七病而言,基础定义是七病,那么中风是在七病之后的一个变化的病机,中风它是疾病加重,衍生其他重病的中间过程,表现为津虚,最后加重到胃虚,然后有寒热的里证,病入中焦或者下焦,然后还会影响到上焦表位,也就是说从表入里,由实转虚,最后再兼表,这是一个整体加重的过程。

最后因为津液或者卫气的虚竭,同时伴随邪气或者代谢物中毒,便成为危重病,最后是一个不治死证。因此中风它指向发展为杂病、顽病、大病、厥阴病的治法,同时也是《金匮要略》的一个核心的主线。

桂枝汤它有5味药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芍药也就是白芍,是生的不用炒的。那么后来分为白芍和赤芍,那是没有必要的。古代的芍药它就是白芍。另外还有炙甘草、大枣和生姜,一共5味。桂枝它是辛温,甘温发散的,可以解表驱寒,降逆止痛。所谓降逆,是因为会出现气上冲,冲到上焦的这些症状,比如说干呕,比如说上气,或者是有轻微的呕逆,轻微的咳嗽的一些症状。

如果表位疼痛有热,可以配葛根;如果是寒重,如果是虚而有寒,可以配附子。乌头当然是用于疼痛的比较严重的情况,乌头也是附子。如果是虚表现得比较明显,可以用川芎、当归。如果是里位疼痛水结,那么可以加芍药。如果是火结腹痛,可以配上大黄、芒硝,如果是瘀血血结,可以用桃仁、丹皮、土瓜根、土元(也就是地鳖虫)等等。

葛根除了配阳明药外,还可以配石膏,配栀子,治疗表位的一些情况。比如说配石膏的话,大青龙汤,它是用于溢饮。其他的情况桂二越一也是桂枝和石膏的配合,它是一个轻度风水的情况。配上栀子可以治疗皮肤病,比如说痤疮有火结的这种情况。石膏和栀子不同的地方就是一个是辛寒,一个是苦寒生散。这个区别就是一个火重,一个是偏于水证。

炙甘草这味药,它比较重要,在伤寒论里面,它有生用和炒用的区别。生甘草是可以清热解毒的,比如说一味甘草汤治疗咽喉疼,少阴病的咽喉疼。还有加重的情况,就是桔梗汤、排脓汤等等。它可以补津液、可以除烦。比如说甘麦大枣汤、甘草粉蜜汤,还有狐惑病里面的生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上焦的溃疡,可以用生甘草。那么用炙甘草它有温里的作用。比如说甘草干姜汤,还可用于理中汤、益气补中也就是补津液。还可用于芍药甘草汤,它可以缓解痉挛,补津止痛。可以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等。

伤寒论里面用甘草单味,一味药组成的甘草汤有两种,一种是生甘草汤,比如说第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以甘草汤,那么这个时候用的甘草就是生甘草二两,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分成两付。如果生甘草汤用了咽喉疼还没有好,可以再加桔梗,来加强补津散结的作用。在千金方里「治肺痿涎唾多出,心中温温液液」,也就是说它有一点轻微的咳嗽,就是要吐痰。这个时候它是偏于虚的,用炙甘草汤,炙甘草二两,用于治轻微的肺痿。

如果这种情况他咳嗽比较厉害,就可以加大枣,那么就叫做甘草大枣汤二味。甘草大枣汤在《古今录验》里面,它叫做温脾汤,它也就是一个温里的基本方子,它既可以补津液,也可以温里驱寒邪。所以它是方证多维的一个。生甘草可以治疗咽喉疼、咳嗽、干咳、多伴随有咽干,因为是津虚为主的,津虚以后它有虚热,他没有用麦冬是因为他整体偏于虚寒,他是一个少阴病的情况。那么炙甘草加上大枣,它可以治疗咳嗽,也是属于肺痿的一个情况,也是属于津虚有寒的情况,还可以有水饮。

大枣会带有一点温的作用。因为本草经里面说大惊四肢重,这个是有水饮,就通过大枣的温法就能够去掉水饮,还可以治疗肠澼,所谓肠澼就是拉肚子。心下悬它也是属于水饮,与水证有关,它主要是通过补津液和温里来实现去水饮,所以它是偏于温性的。甘草和大枣二味能够治疗久上气咳嗽,伤寒后咳嗽是没有表证的,它是属于津液亏虚的一个气逆。一旦有气逆就多少伴有水饮。这种水饮是不能发表,也不能利尿的,也不能用苦寒清热去苦燥,而只能够用温法补津液。

甘草大枣汤它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加小麦就变成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脏燥,所谓脏燥就是里津经虚,出现神志的一些问题。情志喜悲伤欲哭,就是莫名其妙的就悲伤。这个时候他还伴随虚证,就是欠伸,经常打哈欠、伸懒腰,这种情况是津虚,就需要补津液。甘草和大枣它是偏温的,小麦是偏于清热的,加一点清虚热的小麦,补上津液以后,里燥就解除,神志的问题也就恢复了。

另一个方向是加生姜,加上生姜就是生姜甘草大枣三味,也叫做生姜甘草汤。这个方子是治疗肺痿的,咳嗽涎沫,心中温温,也是心中上焦有支饮,胸口不舒服,而且可以出现咽燥而渴。「咽燥而渴」原文是写错了,应该是咽燥不渴,应该是不渴,有渴的话就会加人参。生姜、甘草、大枣三味,加生姜它是支饮比较明显。痰涎,或者是心中温温的症状比较明显。它是有一点表证的,需要用生姜辛温去发散水饮。严重的情况是肺萎咳嗽,干咳少痰,不渴或者饮少。但是这个方子还是补津液为主。

本草经里面讲,生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它是可以治疗胸满、咳嗽的。上气也是一个表证,这个程度没有到用桂枝的程度。另外生姜还可以温中止血,也就是可以用于里寒寒性的一个出血。还可以发汗、主风湿痹,也就是说它可以治疗表位的麻痹,就是痹证疼痛,麻木不仁。还可以治疗肠澼下利,可以治疗水证,因为它是辛温散水饮的。还可以治疗口臭。生姜止呕,是化饮的一个延伸,为什么会呕,是因为里面有水饮。用上生姜以辛散,把水饮散掉。呕逆就解除了。支饮的意思它是支和阻,就是把你给撑住了,撑在胸部,水饮停在那个地方。

比如说小青龙汤讲的咳逆倚息或者是躺下加重,这种情况它就是一个支饮的典型表现。再重一点的支饮就会加上半夏,就是生姜半夏汤。用到半夏以后,它是有里证了,就是说桂枝汤里面它是没有里证的,用到生姜的时候,生姜是水血同治的,所以它可以出现轻微的一些出血,比如说瘀血的一些症状。里寒加重,就会用干姜,干姜也是生姜的同类,只不过干燥了以后,它辛温的力量更大。生姜多汁,比较润的,干姜辛温的作用更强。刚才讲了生姜甘草大枣汤它是温补津液,它可以去支饮,就是上焦的水饮、胸部的水饮,还有表位的血痹,比如说一些疼痛、麻木,还有咳嗽少痰的一些情况。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条文里面29条,可以治疗津虚痉挛,就是脚挛急的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你是要排除他有寒证的情况。如果有里寒的话,先用甘草干姜汤去温里,然后再治疗痉挛。

最后还有一个组成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是辛甘发散表寒,同时治疗上焦的支饮,它津虚的程度较轻,表现为心悸,按上去要好一些。它是一个太阳病支饮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加上生姜甘草大枣汤,这三个方子就可以组成桂枝汤。所以桂枝汤可以拆解为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生姜甘草大枣汤,这三个方子它所治疗的一些症状都可以出现在桂枝汤证里面。

接下来是桂枝汤的使用禁忌。首先它不能用于太阳伤寒、不出汗的这种情况。麻黄汤证用了桂枝汤那是会加重的。第2种情况是有阳明的湿热在里位,还是不能用的。比如说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那么酒客就是长期喝酒的就叫做酒客,伤寒论里面用了"客"这个字的都是久病。用了桂枝汤以后会怎么样?会呕吐,为什么会呕吐?因为他里位有湿热,就会上逆。桂枝汤它是辛温的,你再温上加温,水饮它就会往上跑。一般酒客,舌苔是厚腻的黄腻苔。这种情况不能用桂枝、酒客不喜甘,并不是不喜甘,因为是它有热在里面,不能用辛温的。

第3种情况是不能用于湿热伤血,如果有湿热再有出血的这些情况,用了桂枝汤以后就会出现吐脓血,化痈脓,你热上加热它就会化脓。那么最后的一种情况是里寒的外证不能用。里寒引起的类似太阳中风的情况,如果里寒误用了桂枝汤的话,就会出现加重的情况。加重的表现为"得之便厥",所谓厥就是四肢冰冷,表寒加重,用了桂枝汤反而这个寒加重,这说明用错了。如何鉴别有里寒?就是条文里讲的小便数、小便多、小便频或者大便稀。那么有里证的情况,就是饮食二便这些情况,有里寒是不能用桂枝汤的。第5种情况是中暑和阳明中风也不能用桂枝汤。这在后面会提到。

桂枝汤的参考用量,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20克,生姜15克。其中生姜一般是自备,需要切片,大枣切开,然后加水一起煮,不用泡只煮一次,加水毫升,直接煮。煮开以后小火继续开15-20分钟,煮出来差不多毫升就可以,分三次饭后服。在条文里面说到喝桂枝汤的时候要适寒温,也就是说桂枝汤喝下去的时候,不能太烫,也不能是冷的,温度要适合。然后服已须臾的意思就是5分钟左右,喝了要5分钟以后,再喝热稀粥一升余,就是六七十毫升,就是一小碗,以助药力,可以帮助桂枝汤发汗。温服令一时许,也就是说盖上被子,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就是喝了热稀粥以后再盖上被子,出一点微汗就比较好,不能出大汗。如水流漓就是大汗淋漓,就不行。

如果出汗多了,反而这个病不会好。如果服了桂枝汤以后出现小汗,这个症状就消失了,那么后面的药就可以不再继续吃,这是治感冒的情况。如果是其他的病的话,还得继续吃,如果吃了桂枝汤发汗、温敷、喝稀粥、发汗没有发出来,可以继续再吃。就是跟前面一样的方法,还是不出汗的话,就可以缩短服药的时间,半天就吃完一剂。也就是说一天之内可以吃第2剂,第2剂吃完,如果一剂药已经吃完,这个病还在的话还可以再吃,如果还是汗不出的话,还可以吃到第3剂,这个是最大的限度,一天可以吃三付。这个是治疗急证、感冒的重症的情况。

饮食需要禁忌生冷,就是影响胃气,影响消化的这些不容易消化的东西。桂枝汤的六要素归纳就是一个表寒和津虚,要排除里证,没有里证,没有胃虚,是表邪为主,伴随汗出、发热、发烦或者有疼痛的一些症状。它主要是个表证和津虚的一个情况,轻度的津虚。

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分为三种,第一是桂枝汤加减处理太阳病的情况。第二是桂枝汤处理太阴病的情况。第三是桂枝汤为方根的其他一些变化。我们先来看有关太阳病的一些变化。

第1个方子是桂枝去芍药汤,误下之后,脉促、胸满、支饮、表不解,或有轻度的胃虚。这种情况,脉促的意思是脉稍微快,有时候脉律不齐,辨脉法里面叫做阳盛则促,也就是说还有表证。太阳表寒会出现促脉,就是说有表邪,同时胸满代表支饮,可以是胸闷或者是心悸,一些类似机理同样的症状。由于用了下法,它出现水饮往上冲的现象,跑到了上焦,这个时候就去掉酸苦平的芍药,专注解表。整体就变为以辛温、甘温为主的一个方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这个里面没有芍药。这个方子也可以看作是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上生姜和大枣。他的情况和桂枝甘草汤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以支饮为主,还有表位中风,表邪不解的情况,但是它比桂枝甘草汤多了生姜和大枣。也就是说他会多一些津虚和水饮的情况,还可以出现表位的血痹,用了生姜。

第2个方子是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去芍药汤的一个反面,它也是中风,既然水结腹痛,它也可以属太阴。这个时候虽然是属太阴,但是还是系在太阳的。用了桂枝汤加芍药,芍药就变成了30克,变成了桂枝汤原来的一倍。那么这种情况他是里位的水结导致腹痛或者是大便前干后稀的一些情况。它不是阳明的里结,而是太阴病的一个里结。桂枝汤里面五味药都是非常重要的,芍药在本草经里面主邪气腹痛,可以治疗疼痛,除了腹痛还可以治疗腰痛。它还通顺血脉,缓中,所谓缓中就是治疗里位的一些急性的疼痛,不舒服,水饮,还有瘀血。

所以在唐代以前这个是不分赤芍、白芍的,不是说赤芍就活血,白芍就不能用于瘀血,一样的可以不用区分。桂枝加大黄汤的症状是所急在里,腹痛、里热、燥结,伴随表寒中风,它是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二两。六要素的表达,就是表寒中风,里热,里结,水饮,它比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多了阳明的里热、燥结,或者是有烦满的表现。大黄这味药是苦寒,下瘀血,主要是清热和攻下的一个方法。它可以去水结、去瘀血,治疗腹痛。桂枝加大黄汤,它是表里同治的有里热的一个代表方,有阳明里热的情况。如果是所急在表应该是先解表,那么它表里同治的情况就必须是所急在里,它是以腹痛为所急。另外还有一个方子是桃核承气汤,也是所急在里。

接下来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个方子主要的症状是小便不利,然后有里位的水饮表现,它可以兼轻度的表证,表寒不是太明显。这种情况它是去桂枝加茯苓和白术。六要素的表达,就是它表位可能有血痹,有一点外证,那么主要以里位的水饮为主,血痹、水饮,然后里寒比较轻一点,用茯苓加白术。白术有温里燥湿的作用,去掉里位的水饮,然后兼顾表证。兼顾表证是有生姜和白术都是可以兼顾表位的情况。因为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条文,历来有很多争论。到底是去桂还是去芍有不同说法。这种情况的话,原文是正确的。因为或下之以后,太阳中风误用了下法,它一般是会出现气上冲或者水饮,比如说桂枝去芍药,这里没有提到气上冲,也没有出现上焦的支饮,水饮是在下焦,表现为小便不利,这个时候用芍药是非常有利的,而且芍药可以利小便。去芍药它是为了气上冲,所以你在上焦的冲力,这个时候芍药牵制解表就去掉芍药。在28条的情况是没有强调表不解的主要问题是恶寒,没有汗,中风表证不成立,所以去桂枝是正确的。

接下来是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是桂枝汤的基础上加桂枝二两,桂枝变成五两。它的症状是有中风,然后出现表位的红肿,和里位的气上冲,水饮,支饮,六要素的表达是表寒、中风、外结。红肿它就是表位的一个外结,外结依然是一个表寒的情况。然后里位的支饮也就是他所说的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影响到心脏而心悸。同时它是一个气上冲又是一个支饮的表现,所以它要继续用桂枝,不仅继续用桂枝汤,还要加大桂枝用量。加大桂枝其实是为了加大辛温发散的作用,可以解除表位的红肿。因为是用了烧针,也就是火针用了以后发汗,然后又受了寒。用灸法,艾柱灸烫一下可以消炎,然后还是要用桂枝加桂汤,加上桂枝五两以后,表位的红肿化脓、外结还有里位的水饮,也可以治疗。

第6个方子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它也是在桂枝汤中风的基础上出现。咳嗽、咳喘,或者里位有结气,比如说腹胀或者有水饮的情况。六要素的表达是表寒,中风,咳喘,里结,水饮。它在条文里面就是43条或者是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那么喘家就是说长期咳喘的情况,如果是患中风的,就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比较合适。另外一种情况是太阳病误用下法,出现了喘咳、气喘其实也是气上冲的一个表现,这个情况也是表寒未解,还得继续用桂枝汤。由于它出现了咳嗽和气喘,加上厚朴和杏子,可以宽中理气,去水饮,加强发表的作用。

第7个方子是桂枝加葛根汤,这个是太阳中风加上有痉挛疼痛的表位,比较明显的项背胀痛,或者是抽筋痉挛,它可以伴随轻度的里热,或者是口干多饮,或者是大便稀,有一点轻度下利。在这个条文里面,「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寒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个情况项背强,本来太阳中风它就可以有头项强痛,但是加葛根针对的是强痛比较厉害,以强痛为主的表现,加4两葛根就是20克。

第2类情况是桂枝汤加减,它变成了倾向于太阴病的情况。第1个方子比如说桂枝加人参芍药生姜汤,在伤寒论里面变成了新加汤,因为这个名称的抄来抄去变化,把生姜就硬转成了新加。它的六要素也是表寒中风的一个首先的情况,然后主症是身疼痛,就是有血痹,疼痛就是流通不行引起的疼痛,然后他又有津虚和水饮比较突出的表现。脉沉迟就是说脉沉它是有水饮,脉迟它是有虚。这个时候既要照顾去水饮,又要补津液的力度加大,这个时候加芍药去水饮,加人参补津液,生姜也加上了,这个方子它就变成了桂枝汤的基础上,芍药变成了四两,生姜也变成了四两,生姜变成四两也是加大治疗血痹的力度,就是生姜配芍药的治疗血痹。然后人参是三两,人参是补津液而固护胃气的,在这里用于补津液,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发汗过多或者发汗以后造成的身痛不解。

这个方子需要跟里寒太阴病的情况就是四逆汤情况相鉴别,四逆汤会有大小便的问题,桂枝新加汤主要是一个身体疼痛,大小便一般还是没有太大问题。

接下来是关于太阴病的三个方子,处理太阴病就是加黄芪,桂枝加黄芪汤,这个是加黄芪五两,用于太阴中风的风水,血痹,黄汗,历节。还有汗比较多的情况。然后还有身体麻木或者是出汗是黄的或者是历节,所谓历节就是关节炎,关节疼痛。桂枝加黄芪汤,可以用于关节疼痛的情况。身疼重这个有风水,还有里热,轻度里热的情况,不到阳明病的深度,然后还可以伴随小便不利。比如说黄疸,金匮要略里面讲黄疸诸病黄家,所谓黄家就是长期发黄的病人,它也是太阴病其中的一个类型。

这种情况发黄疸一般是要利小便了,如果它不是小便不利,而是汗出不利,它是中风的类型,这个时候就应该用桂枝加黄芪汤去发汗,黄疸就会消失。黄汗是在黄疸之前的一种情况,它是汗液有发黄的表现。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是5两。另外还有一个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以血痹为主,也就是以肢体的麻木或者疼痛为主,是桂枝汤去掉甘草再加生姜,生姜变成六两,这里面的黄芪是三两。这个情况主要是一个身体不仁,所谓外证身体不仁,就是表证有表寒,然后麻木的情况有点像风痹,风痹主要是疼痛,那么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是一个麻木。他有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寸口脉寸脉比较虚弱,但是关尺脉比较弦,比较紧。这个就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效果比较好。其实黄芪桂枝五物汤也能用于一些太阴中风类的疼痛,比如说有一类肩周炎,汗多或者是有太阴的里位的水饮,它的寸脉是不足的。这种情况用桂枝加黄芪汤或者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都是有效的。当然如果是疼痛,血痹比较典型的话,是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加生姜。如果只是用桂枝加黄芪汤,主要还是用于太阴中风为主的情况。

第3个方子是芪芍桂酒汤,这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变化比较大了,这个是去掉炙甘草、大枣、生姜,然后加上黄芪和苦酒。苦酒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药,可以清热的一个药。说是苦酒其实酒是酸的,古时酸味的酒叫做苦酒,苦酒就有酸苦涌泻的作用,可以除湿气,还可以兼顾里热,可以清热。它这个热仍然是太阴病一个中风的传变,可以发热汗出而渴,但是这个口渴不能用苦寒去清热,用苦酒是非常合适的。

所以总结起来三个黄芪的方子,桂枝加黄芪汤主要用于中风,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用于血痹,就是表证,身体不仁、风痹疼痛的类型。芪芍桂酒汤主要是用于黄汗,用于出汗比较厉害的情况。接下来补充一个方子叫做新加归地汤,这个是千金要方里面出来的。它是有津血虚弱,少阴津虚的表现。然后又伴随太阴中风和血痹或者是里位的燥结,有里结,它的方义是当归芍药汤治产后虚损逆害饮食方,产后就是一个虚证的情况,就是亡血妄津液,是虚而有邪的情况。然后还可以出现饮食不行,胃口不好的情况,是在桂枝新加汤基础上,又加了当归和地黄。

这里简单讲一下地黄,在伤寒论里,地黄有多种用法,比如生地绞汁,这个是新鲜的生地,榨汁直接入药,是偏于清热补津液的。还有一种是用蒸,蒸过再蒸熟,在蒸米的时候,蒸饭的时候就放在下面一起蒸,然后把地黄汁和蒸好的地黄一起拿来用。蒸过以后,生地的寒凉性质就会减轻,补益的性质就会更好。

最后是以桂枝汤为方根的其他一些方法,比如说桂麻合方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或者是桂二越一汤,这些都是比较常用的。另外还有桂枝加附子汤,它是用于少阴中风的,还有一个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是属于在桂枝去芍药基础上,如果出现恶寒比较明显的或者是疼痛比较明显的,这个时候可以加附子,是属于少阴法。其他的还有桂枝加黄芩汤,在唐代叫做阴旦汤,是合少阳里病的一个情况,就是有太阳的表寒中风,然后还有少阳的里热,可以伴随肢节疼痛。

那么这个方子它其实是桂枝汤和黄芩汤的一个合方,也可以看成桂枝加黄芩的一个方子。另外还有柴胡桂枝汤,它是合少阳中风,也可以是太阴中风和少阳中风的一个合病。合方以后它的剂量变小了。在伤寒论里面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个方合方的话,剂量是会变小,如果是加一味的话,那么它的方子的剂量是不变的。

最后有一个方子叫做竹叶前胡汤或者叫竹叶前胡桂枝汤,它是千金方里面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合方的一个变化,是加了竹叶和当归,然后把柴胡变成前胡。前胡和柴胡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前胡善治水证,有痰饮咳喘的情况。柴胡主要用于火证比较明显的里结,然后有表寒不解的情况。里位有少阳的里热火结,然后表位有寒热往来,这个时候用柴胡。如果是水证比较明显,那就用前胡。桂枝汤往少阴病方向传变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子,就是桂枝加饴糖,也是在桂枝汤的基础加上饴糖半升,饴糖半斤,半斤就是八两,八两就是40克。这个饴糖就是麦芽糖,麦芽糖是不熬的,是在汤药熬好以后再把糖化进去。这个方子明显是一个偏于补津液的,属于少阴和(太阳)中风的一个合病,它也可以属于少阴中风的一个类型,用于虚劳里急。

比如说金匮要略里面讲,产后风数十日不止,汗出中风的症状,这么多天,出了这么多汗,她本来产后津血虚弱,这个时候就要加大补津液的力度。这个时候用补津液的方法就是用饴糖,加上饴糖补津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桂枝汤加饴糖,叫做阳旦汤,阳旦汤治疗产后风,是个虚劳里急的方子,在这个基础上再加芍药倍芍药的话,就变成了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腹痛,还有可以出现心悸或者是瘀血,或者有烦热口干,还有咽燥的一些情况,是一个厥阴病的情况。比如说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在金匮要略里,它主要是治疗虚劳的一个方子,还可以出现身体沉重、酸痛、乏力、少气、便秘等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