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阳明之火方用三例 [复制链接]

1#

人体的阳明系统在中医中指的是人体的肠胃,肠胃系统对太阳表系统起着支持作用。“阳明之火”,其实就是胃火和大肠火。

阳明之火又是怎么来的呢?

抽象地讲,阳明经多气多血,能量充足,所以更容易生火。具体地讲,饮食不节、情绪不好、起居失调,尤其是喝酒、生气、熬夜,都有可能导致阳明之火。

文献摘录

《石室秘录》:“知治阳明之法,则五脏之火,各腑之火,无难专治矣。阳明本胃土也,如何有火?此火乃生于心包。心包之火,乃相火也。君火失权,则心包欺之,以自逞其炎赫之势。是必以辛凉大寒之品,大剂投之,恣其快饮。斯火得寒而少息,热得凉而略停,然必添入健胃之药,始可奏功。盖胃火之沸腾,终由于肾气之不足,去胃火,必须补胃土,然而徒补胃土,而不去水湿之痰,亦不得也。”、“阳明之火,其由来虽有内外之殊,而治阳明之火,其方法实无彼此之异。必须急灭其火,以救燎原之势,而不可因循观望,长其火焰之腾,以致延烧各脏腑也。”

治法

《伤寒论》白虎汤

太阳系统开合失常产生的郁结之“内火内热”很容易传递到阳明系统。当内热严重损耗身体津液时,用白虎汤来清热生津。

知母6两,石膏1斤(碎),甘草2两(炙),粳米6合。

以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清热生津,解暑毒,解内外之热,清肺金,泻胃火实热。

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本方证是由于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病邪传气分所致,即阳明气分热盛证。里热炽盛,向外熏蒸,迫津外泄,故见壮热面赤,汗出恶热;热灼津伤,则烦渴引饮;脉洪大为里热炽盛之象。治宜直清里热,除烦生津。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透热出表,除烦止渴,故重用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苦寒可助石膏清泄肺胃实热,质润能滋阴润燥以救阴,为臣药。君臣相须为用,既可大清气分之热,又能滋阴生津,功效倍增。炙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并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使药。四药合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复,诸证自愈。

中医降胃火名方白虎汤,降火力度很猛,缺点是太过寒凉容易伤胃,可用蒲公英代替泡水,简便易得。《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借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

如果产生的热邪过于严重,损耗身体大量的津液出现便秘,小便少黄等症状,《伤寒论》提出用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方式来泄热清火。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等制剂的治疗思路皆属于清阳明系统的“火热”。

《辨证录》人参竹叶石膏汤(有汗而渴)

石膏1两,知母3钱,麦冬1两,甘草1钱,茯苓2钱,人参5钱,竹叶片,粘米1撮。

水煎服。1剂火泻,2剂便通,改用清肃汤

胃火沸腾,大便闭结,烦躁不宁,口渴舌裂,两目赤突,汗出不止。

“其人必大渴饮水,见其有汗如雨者,始可放胆用之,否则不可轻用。”

《串雅内外编》泻火圣神汤

栀子三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水煎服。

清热泻火。

各经之火。

心火,加黄连一钱;肺火,加黄芩一钱;胃火,加石膏三钱;肾火,加知母一钱,黄柏一钱;大肠火,加地榆一钱;小肠火,加麦冬三钱,天冬三钱;膀胱火,加泽泻三钱。

治火何以独治肝经也?盖肝属木,木易生火,故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而诸经之火俱散。所以,加一味去火之药,即可以去各经之火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