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中芍药考辨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a_4661155.html

认为《伤寒论》中所用为“赤芍”者,所持论据主要有三点:

1.从《神农本草经》中芍药的功效论

《本经》中记载芍药的功效为“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据此认为所指芍药应为赤芍,其实白芍也能“除血痹,破坚积,利小便”,《本草备要》引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盖腹痛因营气不从,逆于肉里,白芍能行营气……”。李东垣也认为“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味酸正敛肝缓急止腹痛,清代医家缪希雍也认为:“芍药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补,制肝补脾,陡健脾经。脾主中焦,以其正补脾经,故能缓中。土虚则水泛滥,脾实则水气自去,故去水气。土坚则水清,故利膀胱大小肠。中焦不治,则恶气乘虚而客之为腹痛;补脾则中自和而邪不能留,腹痛自止矣”。

可见,《本经》所载正为白芍功效,后人为了区别赤、白芍功效,所以强调“赤泻白补”,但“白补”是指“制肝补脾”,并不代表就不能“除血痹,破坚积,利小便”。陶宏景《本草经集注》上有“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数语,很明显指的白芍,而在其功效主治中,毫不含糊地写明“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胜膀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补与泻本来就是一个辩证的概念,“祛邪”即可“扶正”,“扶正”也能“祛邪”。

2.从《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用法论

现在白芍炮制需去皮,而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注明“去皮”,所以认为仲景所用应为赤芍。岂不知在唐以前芍药药用并非如现在这般去皮。《名医别录》对芍药的采收加工仅为“采根,暴干”。汉·《玉涵经》中芍药有“去皮”之说,不过去皮的原意是洁净药材,而非区分赤、白芍。另外,从《雷公炮炙论》记载芍药的加工方法里也可看出,“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这里用“竹刀刮去粗皮并头土”指的是用“竹刀”之钝刀之器,去除芍药根部的浮皮与杂土,仅是清洁药材,并非现在白芍去皮加工,否则不会是在“日中晒干”后才作处理,因为芍药在晒干后是不易“去皮”的。现在白芍的加工是“煮后,去皮,再晒干”。另外,泽泻作为饮片应用时,也是需要去皮的,而《伤寒论》运用泽泻时,也没在用法上注明“去皮”,所以,不能根据仲景当时没有在芍药后附加“去皮”两字,而认为当时所用为赤芍。

3.从《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功效论

认为“桂枝汤”用“白芍益阴敛营,不合经义”,殊不知桂枝汤证,营弱卫强,此处正以桂枝发其邪气,白芍敛其营阴,如上文许叔微所论。并且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解桂枝汤“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此处舍白芍其谁?周岩《本草思辨录》曰:“桂枝汤因卫气外泄不与营合,故于桂甘,温经驱风之中,用芍药摄卫气就营气,营气本未尝结,何待于破,此敛之义也。”观近代张锡纯、曹颖甫等善用经方者医案,用桂枝汤时莫不以白芍治病,功效显著。至于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等治虚,用白芍正宜,无须多辨。

综上所述,汉时药用芍药一般是“白芍”,仲景方中所用“芍药”,当为“白芍”。赤芍则可能是唐宋以来,渐渐被应用于临床,至宋朝时,应用渐广,《开宝本草》才正式将其作为中药收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