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m.39.net/disease/a_9407767.html文
龙溪
来源
商业传奇
天府可乐破产清算,被证明是一次“乌龙”。但已经复出6年的天府可乐,没有重现辉煌,却是事实。
提到天府可乐,不得不提到它的一个人,他一手创办了天府可乐,带领它创造了辉煌,合资时离开,退休后仍为要回配方和商标而四处奔走,去世时没能看到天府可乐复兴。
他叫李培全。
年8月31日,重庆,一辆“山城”大货车,把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拉到当时的重庆饮料厂,他是一名刚退役的军人,被任命为这家当时已经有42年历史的饮料厂厂长。
一走进厂区,看到的是土路、破旧的厂房,闻到的是玉米渣池发出的臭味,他有些厌恶地扭过了头。
他还闹了情绪,想让组织部门重新给他安排工作,18天后才真正去上任。
后他说,虽然这个只有多人的厂子当时很破,但他发现员工的精神面貌很好——
工装洗得发白,但一尘不染!
这让他产生了和大家一起干一番大事的决心。后来,他们果然创出了在中国名震一时的饮料——天府可乐。
这个中年男人就是李培全。
重庆饮料厂是一家老企业,历史能追溯到创办于年的重庆美华汽水厂——比李培全大2岁,解放前生产一种叫“青鸟”的汽水。
后来,这家厂先后更名为中国汽水厂、重庆冰厂、重庆饮料厂等,但到年李培全上任时,也只生产“青鸟”汽水和玉米饴糖。
那时候,在中国,汽水几乎就是饮料的代名词,从南到北,有武汉的二厂汽水、北京的北冰洋汽水、天津的山海关汽水、沈阳的八王寺汽水,等等,各地也有自己的汽水厂,健力宝要到年才一举成名,如今如日中天的娃哈哈、农夫山泉则要到年代才出现。
当时李培全已经意识光靠汽水是不行的,上任第二年,他带着人马到北京、上海、青岛等地考察。
在北京时,他偶然看到了一种叫“可口可乐”的饮料的广告。那时候,可口可乐刚刚重返中国,只在特定的大商场和饭店有卖。他买来一瓶,抿了一小口,觉得味道很特别。这是他第一次喝可乐。
其实,那时候,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可乐,是在青岛年研发出来的,叫崂山可乐。他们又到了青岛。
到上海参观了正广和汽水厂。
他们是真考察,不是借机旅游。在北京时,为了省钱,晚上,几个人——
睡澡堂子!
回到重庆后,李培全立即组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更像是“头脑风暴”,主要讨论怎么改革,如何做大饮料。大家热情很高,讨论很热烈,但大家思想仍很保守,反对声音占了上风。
最后,李培全说——
如果改革五年后,还做得不好,我自罢厂长职务,退还五年所领的全部工资!
不过,他们没有直接做可乐,而是先做起了酒。
很多人知道,八九十年代,与汽水相对应的“汽酒”很流行,也叫“香槟”,他们先研发了一款度数很低的汽酒——“芸香汽酒”,随后又推出“巧克力香槟”。
这当然是对的,毕竟吃上饭是第一位的,凭借这2个新产品,厂子能吃上饭了。
李培全也够狠,给研发出“巧克力香槟”的技术人员姜永煌奖了一台14英寸彩电,为此《重庆日报》在头版头条做了报道。据说,这引得很多搞科研人员争相到重庆饮料厂工作,1年里来了60多个大学生。
年,李培全才开启了自己的“可乐梦想”。
除了厂子尝到了搞新产品的甜头、有一定经济基础、引进了技术人员外,当时还有一个契机。这年初,全国鼓励开展对白芍的研究综合利用。
李培全小时种过白芍,知道这是一味有解毒功能的中草药。于是想用白芍搞一种能解毒的饮料。
恰巧,当时设在重庆的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是全国8个承担任何白芍研究任务的研究所之一。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在黄桷垭。
于是,李培全跑到黄桷垭,找研究所商谈,最后双方决定,研究所负责药理研究,重庆饮料厂负责生产饮料。
除了对产品的口感上提出对标可口可乐的要求外,李培全还要求,原料必须全部国产,这样才能——
不会受制于人!
这证明李培全很有远见——不能受制于人,但他没想到,最终还是受制于人。
这年12月份,一款以白芍为主要原料,配有11种中草药的饮料终于通过了鉴定。据说,最初没想叫可乐,有人建议叫“长寿长乐”,不过,很多人品尝后说“像可乐”。那时候重庆还属于四川管辖,最后,他们决定将饮料定名为——
天府可乐。
这4个字,是李培全去找以画猴子出名的著名书画家周伯溪题写。
日后李培全回忆说,研发天府可乐的科研经费,只花了——
元!
这应该是不准确的。另一种说法是,研发历时1年,总共花了万元。
不管怎么样,带来的效益,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饮料推出后,最初反响一般,但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产品供不应求,来进货的卡车排了一两公里。年,李培全又效仿可口可乐,由他们提供原液,在各地建罐装厂,最高峰时建有个罐装厂,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市,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5%,在莫斯科也有建分厂,在美国的世贸大厦设立了公司。
每年销售——
1亿瓶。
还被指定为“国宴饮料”,当时的天府可乐,可以说是国民饮料,这种盛况,只有健力宝可以匹敌。
正像前面所说,李培全想到了在原料上不能受制于人,但没想到,资本上会受制于人,或许是他想到了,但无力避免。
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分别占40%和60%的股份,还约定合资公司的生产中,天府可乐的产量不得低于50%。
可事实上,第一年高达74%,第二年勉强达标,到了第三年,就只剩下21%了。
虽然合资公司的董事长由天府可乐派去的邹振黄担任(总经理由百事的人员担任),但后来邹振黄回忆说,董事会中方只有2票,而外方有4票——
根本没有话语权!
眼看着天府可乐产量越来越少,邹振黄多次抗议,但毫无效果。6年,合资公司一直亏损,天府可乐没有合资的部分效益很差,只能将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百事可乐,这就更加没有话语权了。
后来,天府可乐为了要回配方和商标对簿公堂,邹振黄还向法庭提供了当年向百事发出的抗议函和向国家部门发出的函。
不知道为何,成立合资公司后,当年只有56岁的李培全离开了天府可乐(也有说年退休),到了武汉一家企业工作。期间,合资公司多次邀请他回去,他都拒绝了,一直3年后,对方派人前往武汉请他,才答应回去当顾问。
不过,李培全看到的现象让他非常失望:合资企业百事不仅很少生产天府可乐了,而且对老员工也不好。李培全多次和对方吵,很快——
就不得不走人了。
几年之后,天府可乐从市场上消失。
8年,天府可乐开始追讨商标和配方、工艺,双方多次对簿公堂。期间,已经年过七旬的李培全为要回配方、商标四处呼吁、奔波,当年的老员工也纷纷出庭作证,包括当年被重奖14英寸彩电的姜永煌,也专门从外地赶回重庆,一位当年曾主持研发的老专家,从我湾带回保存了几十年的资料证据。
年,天府可乐集团要回西方和工艺,年要回商标,年,天府可乐终于重新面市。
虽然,年一次接受采访时,李培全说:
我不算天府可乐创始人,最多只能算之一。
但他显然被普遍认为是天府可乐的创始人。
年2月5日,李培全因病去世。
他有幸看到天府可乐回归,但没能见到天府可乐重现辉煌。
此次被破产清算的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重庆),正是他年注册成立的,当时是重庆2家被冠以“中国”字样的企业之一,另一家是嘉陵。
复出后,天府可乐曾一度高调宣布进军北京等地,但销售其实主要在四川、重庆等地,年的营业收入为.87万元,而可口可乐年在中国内地的销售收入达.68亿元,仅碳酸饮料就超过亿元,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收入也达26.79亿美元。
不仅天府可乐,崂山可乐、武汉二厂、北冰洋、山海关、八王寺,都碰到几乎同样的遭遇——辉煌一时,被外资收购或合资,之后消失,多年后要回商标,复出。
当然,把这些饮料完全归咎于被收购后雪藏、消灭,也未必客观。因为很多品牌当时已经下滑甚至陷入了困境,如天府可乐年就出现了下滑,即使没有被收购或合资,境况也未必好。
九泉之下的李培全,何时才能看自己一手创办的天府可乐重现辉煌?
#重庆#